脊柱外科——梁雄勇——
腕管是腕部的一个骨—纤维隧道,由腕骨及腕骨间韧带联合体构成其底和两侧壁,顶部则由腕横韧带覆盖。腕管内包含9条肌腱,即拇长屈肌腱以及屈指浅、深肌腱各四条。正中神经位于最浅层,直接处于腕横韧带下方。
图1腕管解剖图(图片来源于《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CTS)是一种由于正中神经通过无弹性的腕管时受到压迫而发生的单发性神经疾病。CTS是临床报道中最常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多发生于30~6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发生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包括外源性压迫,如局部、腕管变小或腕管内容物增多、体积变大。怀孕、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痛风、腕部创伤等均可患腕管综合征。
还有一些患者,虽然没有上述疾病,但是由于长期过度用力使用腕部,如长期使用电脑、木工、厨工、扶拐走路者等,腕管内压力反复出现急剧变化(腕管内压力在过度屈腕时为中立位的倍,过度伸腕时为中立位的倍),也会使正中神经发生慢性损伤从而出现腕管综合征。
体格检查
CTS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包括正中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痛觉麻木、大鱼际萎缩、拇指外展无力、神经叩击试验阳性、屈腕试验阳性等。Phalen认为,体格检查发现以下三项中的一项即应考虑CTS正中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神经叩击试验阳性、屈腕试验阳性。
1.拇指外展力量减弱为诊断CTS的一个重要依据,相反,拇指外展力量正常的患者基本可排除CTS。
图2拇指外展力量测试
注:让患者抬起拇指垂直于手掌,检查者在拇指末节指骨施加向下的力量,以检查只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的力量
2.Katz手症状图是患者自己描述手部和胳膊的掌侧和背侧各种症状出现的特定位置的图,包括疼痛、麻木、刺痛和感觉减退等。画出的图被分为经典、可能、不可能诊断CTS三个等级。研究表明,电诊断为CTS的患者Katz手症状图结果大多为“经典”或“可能”,而结果为“不可能”的患者基本可排除CTS。
图3Katz手症状图。
注:A.经典图案:症状累及拇、示、中三指中至少两指;允许环指、小指出现症状、手腕疼痛及手腕周围
放射痛,但是不允许手掌或手背出现症状。
B.可能图案:与经典图案类似,但是允许手掌出现症状,除非仅累及尺神经支配区域;症状仅累及拇、示、中三指之一。
C.不可能图案:拇、示、中三指均无症状。
Numbness麻木;Pain疼痛;Tingling刺痛;Decreasedsensation感觉减退
3.感觉异常。研究发现,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减退与CTS的诊断明显相关,而夜间感觉、两点辨别觉、振动觉等的异常并无太大意义。这可能是因为痛觉减退为正中神经损伤之后的特异性体征。
4.其他。一些传统的检查,包括屈腕试验和神经叩击试验、大鱼际萎缩等,对CTS的诊断没有意义或意义有限。大鱼际萎缩无诊断意义是因为只有长期忍受或忽视CTS的患者才会出现,并且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也会出现该症状。(来源:丁香园)
图4屈腕试验
注:让患者将肘部置于检查台上,前臂与地面保持垂直,任由重力作用自然垂腕。如果在60s内出现手部感觉异常是为阳性。其原理为屈腕时腕横韧带与屈肌腱之间的压力会增高,诱发正中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图片来源于《实用骨科学》)
图5神经叩击试验
注:轻柔地叩击腕横韧带,如果出现正中神经支配区的麻刺感则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叩击力度必须适当,过度用力或积极叩击会出现假阳性反应。(图片来源于中国骨科康复网)
图6大鱼际萎缩
CTS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超声、核磁共振及电生理检查,但是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因此,目前尚缺乏理想的诊断CTS的检查方法。
电诊断
目前,电诊断检查(包括神经传导测试和肌电图)被公认为是诊断CTS的金标准。研究发现,其敏感度为49%~84%,特异度为95%~99%。但是这个敏感度是在神经传导按高斯分布进行的假设下计算得到的,而这个假设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且有研究发现,CTS患者成功进行腕管减压术后,数天之内症状即可缓解,然而神经传导在数月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可恢复正常。
然而,大多数医生仍将电诊断作为CTS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因为:1.电诊断可以辅助鉴别其他引起手部感觉迟钝的疾病,包括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其他正中神经卡压综合征。2.绝大部分有症状的CTS患者电诊断结果为阳性。3.腕管松解术后,其他的检查方法与电诊断检查一样不能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