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恩医学
一路伴您
成长
培恩青年疼痛医生学习
第天
上一本书《临床诊疗指南》已经讲完了,我们开始一本新的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
第3章神经阻滞疗法
八、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1)肩部及上臂手术麻醉。
(2)上肢外伤、骨折、肿瘤引起的疼痛、肩臂软组织痛、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血管性疾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除痛治疗及术后镇痛。
(3)用于中枢性或末梢性上肢疼痛的鉴别诊断。
(1)穿刺部位畸形、感染或肿瘤。
(2)肺气肿或呼吸功能不全。
(1)体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并略后仰,手臂放松半贴身旁。
(2)体表定位: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摸到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在前斜角肌外缘还可摸到另一条小肌肉为中斜角肌,在两肌肉之间仔细触摸可触到一凹陷的问隙,既是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当患者头部偏向对侧时该肌间沟的走向多与颈外静脉走向一致。
术者以左手示指沿肌间沟下移,直至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同时向沟内重压,可诱发患者手臂麻木和异感,即证实定位准确。再从环状软骨水平(相当颈6水平)向后画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点,即为穿刺点。
(3)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4)采用长5cm,7号穿刺针。
(5)术者右手持穿刺针,从穿刺点垂直刺人皮肤后,取向对侧脚跟方向(向内、向后、向下)进针,一般进针2cm左右常可引发异感出现,固定好针头,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即可注药,注药时也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的肌间沟以使药液向下方扩散,阻滞完全。如进针至3cm时或触及横突而仍无异感时,不可再进针,(除非病人过胖)应退针至皮下调整方向重新穿刺。
(6)采用神经定位刺激器进行穿刺时,(采用特制的绝缘穿刺针,仅针尖放电)当针尖接近臂丛神经时,可诱发肱二头肌收缩抽动(说明针尖抵达臂丛上干或外侧束部分附近)其抽动的强弱取决丁针尖与臂丛神经的远近,即针尖越接近臂丛神经,肱二头肌抽动越强,注药后阻滞效果越完全。该法无神经损伤之虑,使用安全,且客观指标明确,无需患者诉说异感出现与否,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7)药物及用量:
①麻醉:2%利多卡因10ml+0.75%罗哌卡因10ml,不加肾上腺素,注射20ml左右即可。
②疼痛治疗:0.5%利多卡因10ml+维生素B~μg,急性期可加地塞米松5mg或曲安奈德10~20mg。
(1)该方法容易掌握,效果确实,可用较少的麻醉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比较安全,发生气胸机会较少。
(2)不宜双侧同时阻滞。
(3)该法可获得肩臂部和桡侧满意阻滞效果,但尺神经存在起效延迟或不完善的不足,有时需增加药液容量才能阻滞完全。
(4)穿刺时应注意迸针不要呈水平方向,不可垂直于椎体,进针亦不可过深,掌握深度不能超过横突深度。否则有误入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损伤椎动脉及误入椎动脉之危险,造成全脊麻、出血、血肿、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5)膈神经阻滞,多见于肌间沟阻滞,一旦发生应及时给氧或辅助呼吸。
(6)喉返神经阻滞亦较常见,表现声音嘶哑、失音。多为用药量较大有关。
(7)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Horner’s征,一般无需处理。
目前疼痛资源共享群1、2、3群(人)均已满员,感谢疼痛伙伴们对培恩的支持信任!我们将继续筹建疼痛资源共享4群;需加群交流学习的伙伴请加管理员。
对疼痛事业有见解,热衷公益疼痛事业的伙伴
请联系管理员
1天学习1小时
1季度完成1本书
坚持学习1年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