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肌电图和高频超声在肘管综合征中诊断中对应价值及临床诊治率。方法:选取我院于年06月至年06月段内收诊的罹患肘管综合征病患64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针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肌电图和高频超声诊断,依据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从超声图像显示结果分析,研究组肘管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尺神经粗细不均,回声减弱,神经束结构消失,卡压左右径及横截面积增大等特征。从传导速度和波幅分析,尺神经肘下5cm到肘部、肘部至肘上5cm处运动以及小指到手腕的感觉的传导速度和幅度均呈现明显降低显示,肌电图以第一骨间肌发生神经源性改变为主要特征。与手术结果比较,高频超声、肌电图的准确性分别为84.38%和96.88%。结论:高频超声检查技术对肘部尺神经走行规律进行清晰显示,通过对卡压处数值进行测量,并进一步分析病因。神经电生理学在尺神经损伤的定性定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上两种方法均可用于诊断尺神经肘关节损伤的形态和功能。
关键词:肘管综合征;高频超声;肌电图;临床应用价值;诊断率
肘管综合征是多因素导致的尺神经肘部损伤,属于卡压性周围神经病类型之一。患者多以小指、无名指麻木不医院进行诊治,查体可见患者尺神经支配的小指展肌、内收受限以及肌肉萎缩等症状表现,病情严重者成爪形手[1]。传统检查多以肌电图为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新型检查技术的发展,临床针对外周神经普遍应用高频超声诊断技术[2]。本研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参照,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高频超声与肌电图的应用所得价值展开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年06月至年06月段内收诊的罹患肘管综合征病患64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此为研究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7例,均位于28-69岁年龄段内,经观测平均值(47.89±11.35)岁;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4例,为对照组。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5例,均位于28-68岁年龄段内,经观测平均值(47.68±11.86)岁;组间基线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高频神经超声检查
应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打开肌骨模式。使患者保持坐位,上肢向外展旋,前臂屈曲,使其全部暴露。超声探头对尺神经进行连续扫描,将肘部作为重点扫查范围。长轴对尺神经走行特征、粗细变化情况以及卡压部位等相关内容加以观察;短轴对尺神经的横截面及内径的回声变化予以观察,并对卡压最粗处左右径线进行测量,采取描迹法对横截面积进行测量。
1.2.2肌电图检查
采用尼高力Nicolet-Viking-quest四导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尺神经电生理指标进行测定。①运动传导试验:检查时,辅助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微外展,掌心向上;于小指展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分别对腕部、肱骨内上踝水平及其远、近端5cm处进行刺激,分别对以下部位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进行如实记录,具体包括尺神经手腕至肘下5cm、肘下5cm至肘部及肘部至肘上5cm处等。于腕部置放记录电极与刺激电极之间地线。②感觉传导试验检查法:顺向法检测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患者体位及地线放置原样保持;并在腕部记录,环状电极分别对小指中、远段指骨关节进行检查记录,并记录尺神经小指至腕节段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③肌电图:于同心圆针电极插入第一骨间肌、小指展肌及尺侧腕屈肌分别展开进行电信号采集工作,判断安静时肌肉有无出现自发电位,小力收缩时,分别对运动单位的波幅、时限加以观察,并观察时限再收缩时的相位变化情况。
1.3诊断标准
1.3.1超声表现
肘管内受卡压的尺神经表现为肿胀增粗或粗细不均等特征,经长轴对神经束状结构观察显示,呈现影像模糊,回声减低为主要特征,卡压处观察显示有明显压迹;经短轴对尺神经观察显示,呈现点状回声消失,且肿胀处内径以及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大显示,以异常组织结构回声为主要特征表现。
1.3.2肌电图
尺神经肘下至肘上各距5cm节段以及小指至腕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分别对应减慢45m/s、40m/s,且均呈现波幅减低特征;被检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可见呈神经源性改变显示。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测得结果以SPSS13.0录入评测。计量即以(`x±s)的形式表述,经t值对结果检验;计数即在表示时用(%)形式,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检验值为P0.05提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超声检查结果
从声像图表现特征分析:对于正常尺神经而言,长轴检测以神经干粗细均匀为主要特征,回声表现为线性平行较低,两侧神经外膜均有表现为高回声特征,且束状结构显示清晰;短轴检测以神经束点状回声为主要表现,其结构特征呈筛网样。对于病变尺神经而言,长轴检测以神经干总体肿胀增粗或粗细不均为主要特征,且回声表现明显减低、无法清晰显示神经束状结构为表现特点,对于卡压处而言,以明显压迹短轴神经横截面增粗、内部结构紊乱为主要特征,同时呈现筛网状回声消失。相较对照组,经对研究组进行观测,左右径及横截面积观测所得结果呈更大显示(P<0.05)。表1。
表1超声测量尺神经指标(`x±s)
组别
n
左右径(mm)
横截面积(mm2)
对照组
64
2.75±0.62
4.21±0.85
研究组
64
4.65±1.28
10.47±4.21
t
10.
11.
p
0.
0.
2.2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2.2.1尺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同比对照组,研究组肘下5cm至肘部节段和肘部至肘上5cm节段的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尺神经各节段运动传导速度、波幅(`x±s)
组别
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
尺神经运动传导波幅(mV)
腕至肘下5cm
肘下5cm至肘
肘至肘上5cm
腕至肘下5cm
肘下5cm至肘
肘至肘上5cm
对照组
51.72±3.51
49.58±2.79
50.63±3.38
7.06±2.79
7.31±2.15
7.39±2.27
研究组
51.02±6.82
31.88±9.38
36.04±9.42
7.04±2.01
3.32±0.86
3.08±2.18
t
0.
14.
11.
0.
13.
10.
p
0.
0.
0.
0.
0.
0.
2.2.2感觉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同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尺神经小指至腕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波幅减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波幅[n=32,M(QR)]
组别
n
小指至腕
感觉传导速度(m/s)
波幅(μV)
对照组
64
51.00(4.81)
8.00(2.36)
研究组
64
25.00(36.00)
2.00(6.00)
Z
7.
7.
P
0.
0.
2.3两种检查方法的评价
高频超声诊断结果,肘管综合征检出总计54例,手术诊断检出总计62例,肌电图与手术诊断结果一致。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依据,肌电图诊断的准确度相较于高频超声诊断明显较高(P0.05)。见表4。
表4高频超声与肌电图诊断准确率[n(%)]
检查方式
阳性
阴性
准确率
高频超声
54
10
84.38
肌电图
62
2
96.88
χ2
5.
P
0.
3.讨论
肘管综合征患者以手的两个半指背、手内侧一个半指掌面感觉障碍以及第一骨间肌和伸肌总肌的肌肉萎缩为主要症状表现[3]。查体可见痰象、耳鸣征、前庭征、屈肘试验阳性。其病理生理学表现为尺神经在肘管内受多因素卡压,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轴突-轴突循环受损,继而导致神经水肿变性,引发脱髓鞘发生变化。针对严重的病例而言,神经轴突也会受到累及[4]。从肌电图检查结果可知,就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变化来看,从肘下5cm到肘上5cm的逐渐减慢,而从肘下5cm到手腕逐渐恢复正常。且从小指到手腕的感觉也逐渐减慢,甚至难以引出。肌电图显示可知,第一骨间肌、指展肌均以神经源性改变为主要特征,出现自发电位和运动单位,前者如正棘波、纤颤波,后者呈高振幅、宽时限变化特征。通过检查结果的准确分析,进一步对临床定位诊断尺神经肘部病变以及定性分析提供可靠依据。随着高频超声探头的配备的不断改进,促使神经超声成像质量得以显著提升。正常外周神经长轴呈低回声平行排列,中间神经束以及最外层神经外膜均呈现高回声特征;短轴上以多个低回声,呈现类圆形,高回声神经束主要表现为筛网状结构[5-6]。本研究病变短轴主要表现为明显增厚,内部结构紊乱,筛状回声消失等特征;长轴主要表现为神经干肿胀、增厚或厚度不均,回声体积大,两组间左右径及横截面积观测所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此外,以手术病理结果为依据,肌电图诊断的准确度相较于高频超声诊断明显较高(P0.05)。综上,高频超声用于神经结构定量测定具有明显优势,可准确判断有无异物卡压。而肌电图用于神经功能状态评估诊断具有明显优势。此两种诊断方法结合可显著提升肘管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李亦,刘明生,崔丽英,等.周围神经病的神经超声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49(12):-.
[2]张红,霍晓明,齐华光,等.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肘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8(2):96-99.
[3]乔春梅,王晓磊,哈斯,等.高频超声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手术前后应用比较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1(3):-.
[4]朱明珍,王丽萍,卢祖能,等.高分辨率神经超声在周围神经压迫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23(5):-.
[5]曹亚坤,郭卫东,张丽华,等.肘管综合征的高频超声与肌电图诊断对比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39(5):-.
[6]方红,史玫,郭燕燕,等.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肘管综合征与腕尺管综合征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8(20):75-7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