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九针中有长、短圆利针。短圆利针针身粗而挺直,挑刺弹拨是其所长,可用来通经络、拨筋膜、弹拨神经干,刺激神经根,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疗效很好。
刺激点的选择1.根据脊神经节段分布选取刺激点:全身各部的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都受相应的脊髓阶段支配。因此,可根据病变所在部位,按照脊神经节段性支配关系,选择相应的神经或脊髓作为治疗刺激点。如食道受T7~8脊髓节段所支配,故食道痉挛可取该节段的神经或脊髓;取L2~4段脊髓节段治疗大腿前肌群麻痹。
2.根据周围神经支配关系选择刺激点:按照周围神经与病变部位的支配关系,在相应神经干的通路上选取治疗刺激点。如刺激股神经可治疗髂腰肌和股四头肌瘫痪引起的不能屈髋、伸腰、直腿的疾患。
3.根据神经与内脏的关系选取刺激点:外周神经可通过脊髓节段之间及交感神经节之间的联络与内脏发生间接联系,刺激外周神经可通过这种间接联系影响内脏活动,从而治疗内脏疾病。如刺激正中神经或桡神经治疗心动过速、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等;刺激腓深神经或腓总神经可治疗腹痛、胃肠功能紊乱、胆绞痛等;刺激腓浅神经或坐骨神经对治疗夜尿频数、子宫功能性出血疗效显著。
刺法1.针具:选用普通粗毫针或神经干弹拨针,普通毫针多用于面、背部刺激点;神经干弹拨针是用直径0.6~1cm的不锈钢丝做成不同长度的针具(一般有30mm、60mm、75mm、mm、mm多种长度),较多用于四肢神经干弹拨,mm、mm长针多用于臀部坐骨神经干的刺激。
2.弹拨法:选好刺激点消毒后,用神经干弹拨针快速刺入皮肤,一边缓慢进针,一边与神经干成垂直方向左右划动,当患者出现强烈的麻电感及肌肉跳动时,表示已刺到神经干,然后根据病情及患者耐受度,连续或间断进行弹拨5~10次,即可出针,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本法主要用于痢疾、癔病、各种神经痛、麻木等病症。
3.毫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方法相同,但要求出现较好的针感。如针感不好,表示没有刺到神经,需要调整针刺的深度和方向,否则影响疗效。
4.其他疗法:此外,还可以用穴位注射法,但所选药液必须对神经无害.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0.9%NS,0.25~0.5%盐酸普鲁卡因等。对神经有损害的药液,如氯霉素液、复方氨基比林、某些中草药提取液等,可引起瘫痪,慎用或忌用。亦可用埋线、电刺激法。
注意事项1.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2.针刺臂丛点、胸段椎旁点时,不得过深,以防气胸;针刺脊髓点时,禁止反复提插,固定好体位,深度要适宜,以防脊柱血管损伤;针刺股神经点时,要避开股动脉。
3.针刺时,尤其用粗针弹拨时,要沿神经走行方向稍移动一点位置,因多次反复的刺激一点,可引起神经的过度损伤,并影响针感的传到。
4.弹拨针的针尖要光滑、圆钝,不可过锐,动作要轻柔,不可过强,并应避开大血管。
5.毫针刺时,出现较好针感后不深刺、不提插,轻轻捻转或颤动针体数次即可退针。
6.痉挛性瘫痪弹拨坐骨神经点时,由内向外,主要刺激内侧部分。
常见病及其刺激点病名
刺激点
食道痉挛
T5~8脊髓点,颈丛神经点
膈肌痉挛
C4脊髓点,颈丛神经点
胆绞痛
T7~9脊髓点或胸神经根点,腓总神经点
神经性呕吐
T6~9脊髓点或胸N根点,颈丛神经点,正中神经点
遗尿、功血
骶神经点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点
面肌痉挛
眶上神经点,眶下神经点,颏神经点
三叉神经痛
眶上神经点,眶下神经点,颏神经点
前头痛、眶上神经痛
眶上神经点
侧头痛、耳颞神经痛
耳颞神经点,眶下神经
后头痛、枕大神经痛
枕大神经点,颈丛神经点
颈痛、落枕
颈丛神经点,副神经点
腰痛、腰扭伤
腰神经根点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点,腓总神经点,胫神经点,腰神经根点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点
癔病
根据症状,按神经支配关系灵活选取刺激点
瘫痪(中风及小儿麻痹后遗症)
举臂障碍
臂丛神经点,腋神经点
屈肘障碍
臂丛神经点,肌皮神经点
伸肘、腕、指障碍
臂丛神经点,桡神经点
屈腕、指障碍
臂丛神经点,正中神经点,尺神经点
大腿内收、外展障碍
内收障碍取闭孔神经点,外展障碍取臀上神经点
屈、伸髋障碍
屈髋障碍取股神经点,伸髋障碍取臀下神经点或坐骨神经点
足背屈、外转障碍
腓总神经点,腓深神经点,腓浅神经点
足趾屈、外传障碍
胫神经点
上肢痉挛性瘫痪
肌皮神经点,正中、桡、尺神经点
下肢痉挛性瘫痪
臀下、坐骨、股、胫、腓总神经点
舌肌麻痹
舌下神经点
失语
喉返神经点,舌下神经点
面瘫
面神经点
附:刺激点定位1.头面部
神经点
神经部位
针刺
眶上神经点
眶上缘内1/3与外2/3交界凹陷处,即眶上切迹的部位
进针0.2~0.3寸,左右方向拨动针体,当刺激神经时,麻电感向额部放射。
眶下神经点
鼻翼外下缘至外眼角连线中点,即眶下孔凹陷处。
摸到眶下孔凹陷处进针,针尖稍向外上斜刺0.3~0.5寸,左右滑动针体,于面部下睑与上唇之间可出现麻电感。
颏神经点
口角下一横指处,或在下颏骨体上下缘之间,正对第二前磨牙
摸到颏孔的位置,由颏孔稍向后上方进针,以45°向前下方斜刺0.2~0.3寸,上下滑动针体,麻电感向下颌部放射
耳颞神经点
耳屏前缘凹陷的沟中,颞浅动脉后方
先在耳屏前摸到颞浅动脉之跳动,在其稍后方垂直进针0.2~0.3寸,前后拨动针体,可有麻电感向颞部放射
面神经点
耳垂下至屏间切迹连线的中点与颞浅动脉间。
直刺0.2~0.3寸,上下拨动针体,可出现面部肌肉的抽动。
2.颈部
神经点
神经部位
针刺
舌下神经点
舌骨大角与下颌角连线中点
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1.0寸左右,刺中时舌根麻电感
喉返神经点
喉结下两横指,气管两旁
针尖稍向内斜刺0.5~1.0寸
枕大神经点
两乳突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点旁开1.5cm
垂直进针0.5~0.8寸,左右拨动针体,可有麻电感向枕部放射。
副神经点
胸锁乳突肌中点上1寸
患者头转向对侧,进针0.5寸左右,前后拨动针体,可出现耸肩动作和麻电感
颈丛神经点
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患者转向对侧,进针后针尖向后上方,可刺到枕小神经,麻电感向枕部放射;尖向前上方可刺到耳大神经,麻电感向耳及耳后放射;针尖向前为颈皮N,麻电感向颈前或咽部放射;针尖向后为锁骨上神经,麻电感向锁骨上下及肩部放射;向下为膈神经,麻电感向胸腔,膈肌放射。
3.上肢部
神经点
神经部位
针刺
臂丛神经点
锁骨中点上一寸
患者头转向对侧,进针0.3~0.5寸即可,直刺可刺到中干及其分支,针尖向外上方可及上干,向内下可及下干,刺勿过深,防止发生气胸
腋神经点
肱骨头后下凹陷处,相当肩胛冈中点三角肌止点连线中点
上肢外展45°,进针1.5~2寸,上下拨动针体,可出现三角肌的跳动和麻电感向肩部放射。
肌皮神经点
胸大肌前下缘抵止于肱骨处,肱二头肌长短肌之间
上肢外展45°,进针0.5~1寸,前后拨动针体,出现屈肌动作及麻电感向前臂外侧放射。
桡神经点
肩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侧卧,半屈肘,掌心向上,自然放于体侧,摸到桡神经,在其旁进针1.0寸左右,前后拨动针体,可出现伸腕指动作及麻电感向拇、食、中指放射
正中神经点
臂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上、中1/3交界处
仰卧,上肢外展45°,摸到肱动脉,在其外侧进针1.5~2.0寸,前后拨动,可出现屈腕指动作及拇、食、中指麻电感
尺神经点
肘尖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尺神经沟中
进针0.2~0.4寸,前后拨动针体,可出现屈腕指和对掌动作,麻电感向小指、无名指放射
4.下肢部
神经点
神经部位
针刺
坐骨神经点
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交界处,或臀横纹与腘窝连线中点
俯卧位,进针2.5~3.0寸,左右拨动针体,可出现大腿后侧和小腿肌肉跳动及向脚放射和麻电感
臀上神经点
坐骨神经点上3寸
俯卧,进针2,5~3.0寸,左右拨动针体,可出现臀肌跳动和麻电感
臀下神经点
坐骨神经内上2寸
同上
胫神经点
腘窝中点下2寸
进针1.5~2.0寸,左右拨动,可出现小腿后侧肌群的跳动和麻电感
腓总神经点
腓骨小头后下缘
进针0.3~0.4寸,由后向前拨动针体足背屈,外翻和麻电感
腓深神经点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1横指
进针1.5~2.0寸,左右拨动针体,可出现足背屈和麻电感
腓浅神经点
腓骨小头下2寸
进针1.5~2.0寸,左右拨动针体,可出现足外展和足背麻电感
股神经点
腹股沟韧带下1寸,股动脉外缘
摸到股动脉后,紧贴其外缘进针1.0寸左右,由外向内拨动针体,可出现大腿肌肉跳动和膝部或足内侧麻电感
5.胸腰骶部
神经点
神经部位
针刺
胸神经根点
各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
坐位,针尖稍向内斜刺1.5~2.0寸(不可深刺),可有麻电感向肋间放散
腰神经根点
各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寸
坐位或俯卧,直刺2.0~2.5寸,可出现下肢麻电感和肌肉跳动
骶神经点
两髂后上脊连线距中线2.5cm处上1.2cm为第一骶后孔
用指尖按压可触及骶后孔之凹陷,针尖指向外下斜刺,刺入骶后孔时手下发紧,患者有明显的麻胀感
脊髓神经点
第二腰椎以上的各脊椎棘突间(多用于下颈段和胸段)
坐位稍低头弯腰,针尖稍向上斜刺1.5~2.5寸,缓慢进针,当出现放电感后不深刺,不提插捻转,不留针,速退针,此法有一定危险,要慎用!
原文来自《针道摸象》,作者王文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图片来源于网络。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上海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