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劝导我,说作者出了书、拿了稿费、评了职称;出版社拿到了资助费,利润多了一大笔;朱主编拓展了人脉,业绩更好看了;咱们拿到了工资,皆大欢喜。
配图
《编舟记》剧照
前言
年,我研究生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家老牌出版社,入行不到两年,见识了出版行业的起起落落。出版听起来“高大上”,其实也是一门生意。一本书就是一个利益综合体,做书的编辑除了要有专业知识,还要面对很多奇葩的人和事,处理各种关系。有前辈说,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我不相信。的确有编辑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但新人也在不断涌入,为了把好书奉献给读者,他们还在坚守初心。写下自己短暂的从业经历,记下遇到的那些人,我是想留住一本本书背后的故事。他们也应该被记录。黑色编舟记丨连载06
年5月,我即将研究生毕业,工作却依然没个着落,心中不免焦虑万分。这时,一个老师突然问我有没有兴趣去某出版社当编辑,说他有一个姓朱的老乡在这家出版社工作,最近升任编辑室主编,“正在组队伍,想招一个专门搞历史的人”。这是我从未想过的就业方向——历史学研究生就业面很窄,除了去中学当老师、考公务员,差不多就只剩下继续深造读博了。老师口中的这家老牌出版社,学术书做得非常好,在我心中是“圣殿”般的存在。6月,这位朱主编正好来我市参加一个学术会,在老师的引荐下,我们仓促见面。大热天,朱主编穿着长袖西装,汗水已经把他胸前的衬衫浸湿了一大片。他背了个沉重的黑色公文包,穿梭在各个教授之间,不停地发名片、扫码加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