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尺神经损伤感染
尺神经损伤治疗
尺神经损伤饮食
尺神经损伤医院
尺神经损伤用药
尺神经损伤特征

PH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治疗

新朋友,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

PursingHealth

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是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以前人们认为手术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和一例例惨痛的案例的教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

??“前交叉韧带损伤”知多少

术前康复

加强术前康复训练可提高ACL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加速术后康复的进程,因此术前康复应作为ACL损伤标准化康复流程的一部分。

1.肌力训练:不论是急性或慢性的膝关节损伤,都会导致股四头肌肌力的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关节源性肌肉抑制。

对于ACL损伤患者,在行重建术前进行适量的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不仅能增加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膝关节功能,还能降低动态行走时的膝关节偏移、增加步态的稳定性。

2.神经肌肉训练:神经肌肉训练是指通过刺激传入信号和负责动态关节控制的中枢机制,增强无意识运动反应的训练。如利用器械进行关节位置重置和自感用力觉练习,以及膝关节微蹲练习。

ACL术后康复周期的划分及康复

有关ACL术后康复周期明显存在争议,一般3~12个月不等。针对患者不同的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康复目的不同,康复计划也不尽相同。按照组织结构与功能的恢复进程,ACL术后康复一般可划分4个阶段:急性期、神经肌肉控制期、功能性提高期和重返专项训练期。

1.急性阶段(术后0-2周)

本期重点首先是消炎、消肿和止痛,防止组织粘连。术后可以选择冷疗、止痛药、电刺激和渐进性被动活动度练习来减轻或缓解疼痛,利用冷疗和加压包扎固定来消肿。休息时膝关节要保持伸直位,尤其在术后的两周内,行走和睡觉均需支具固定。

(1)手术当天: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第1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患肢不负重下地行走;踝泵练习。

(3)术后第2天:继续以上练习;抗重力踝泵练习,开始侧抬腿和后抬腿练习。

(4)术后第3天: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在支具锁定的前提下,渐进性改善膝关节被动活动度,以及尽快恢复完全伸膝活动度;开始负重及平衡练习,在微痛的范围内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可完全站立。

(5)术后第4天:加强平衡和负重练习;0-60°活动度训练。

(6)术后第5天: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屈曲练习至70-80°,并开始主动屈伸练习。

(7)术后1-2周:主动屈曲达90°,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开始俯卧位“钩腿”练习,练习后冰敷。股薄肌,半腱肌重建患者,术后4-6周开始进行“钩腿”练习。

2.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期(术后3-5周)

本周期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周围肌群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为正常步态做准备。

(1)继续加强关节活动度,术后3周:被动屈曲至90°-°;术后4周:被动屈曲达°-°;术后5周:被动屈曲达°;屈膝活动度在术后4~6周获得完全恢复。

(2)近期有研究显示,生物电刺激结合肌力练习比单纯肌力练习更能提高股四头肌肌力,可在术后2周就采用电刺激结合在膝关节90~40°内的伸膝练习,会较快地恢复膝关节本体感觉。

(3)随着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提高,患者有信心参与更高难度的康复训练,如患侧单腿站立通过健侧脚触及前后方和侧方的标志物,或抬高膝关节至髋关节水平,跨过前后方和侧方的障碍物,并轻轻地屈膝落地。

3.功能性提高期(术后6周-6个月)

本周期重点是恢复患侧大腿围度和正常的步态,需要采取合理的负重练习来恢复股四头肌的功能和形态,负重练习更能降低膝关节的疼痛,提高动态稳定性。注意6周之前不能增加抗阻伸膝练习。

(1)术后第6周:被动屈曲达°,开始患侧屈曲45°屈伸膝练习,功率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

(2)术后7-10周:被动屈曲角度与健侧相同,坐位抱膝与健腿相同,保护下全蹲,强化肌力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腘绳肌肌力训练。

(3)术后11周-3个月:主动屈膝与健侧相同,俯卧位屈膝使足跟接触臀部,持续牵伸。跪坐练习。

(4)通常,慢跑练习在术后10~12周开始,起初采用水下跑步和减重跑台练习,目的是纠正错误动作,降低关节负荷,提高心肺功能。通过步态技术分析,强调两侧的对称性,改善屈髋角度和提高自信心,首先恢复减重状态下的正常步态。随后逐渐开始陆上行走和慢跑,直至完全恢复正常的跑步步态。

(5)下肢稳定性练习??运动中的难言之隐——膝盖痛

4.重返训练场(术后7个月--1年)

运动员ACL重建术后能否成功重返赛场,专项技术训练阶段是最重要的环节。从术后第15~16周开始,运动员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项特点,渐进性地开展专项技术训练。

本阶段可分成3个阶段:动态稳定性阶段、专项能力训练阶段和重返训练场。把专项技术动作训练纳入每个阶段,按照专项要求,做到动作可控,避免运动中发生疼痛、肿胀和僵硬等症状,不断提高专项能力,最终做到运动员能自信而没有运动限制地重返赛场。

[1]汤雨婷,安丙辰,郑洁皎.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32(04):26-30+34.

[2]檀志宗,李男.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及重返赛场的康复策略[J].体育科研,,39(03):76-80.

[3]岳寿伟,周谋望,马超,肌肉骨骼康复学[M],第3版

声明:部分代表个人看法,只做分享学习!

参考来源:部分网络,侵删

图片:参考网,侵删

投稿

合作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x.com/csssszl/828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