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百年卫生红色传承》一书
百年卫生显红色传承群星璀璨耀华夏大地
人物简介王澍寰(—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常委,第八届政协副主席,北京市第十届人大代表。王澍寰是中国手外科专业的开拓者、奠基人。年,王医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手外科,在中国最早以家兔断耳再植等方式开展了直径在1毫米以内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此项成果于年分别在《北京医学》《中华外科杂志》发表,是该领域国际上最早的学术报道。他设计并实施的大网膜轴型皮瓣为中国首创,年该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王澍寰于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手外科学》,年主编了《手部损伤的修复》。主编专著5部,参编1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并于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综观古代医林人物和近代医学名家,没有不是经过艰苦奋斗、千锤百炼而后有所成就的。青年时的王澍寰就非常喜欢外科,决心要苦心志、劳筋骨,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摘取外科领域中的一顶桂冠。实习大夫阶段是做临床医生的起点,医院做实习医生的王澍寰在日常大量重复性劳动中,打下了坚实基础。写病历是实习大夫既重要又平凡的工作之一,为了做好这件事,王澍寰像侦探家一样询问病史,检查患者。除科学地记录和反映病症外,在文字上还力求做到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换药工作既脏又累,但王澍寰没有把它看成不得已而为的工作。他研究怎样揭除敷料使患者少疼或不疼,什么样的创面采取什么措施能长得快,如何包扎敷料使患者感觉舒适且不容易松脱。手术后,传统的拆线方法是,用镊子提一条缝线,剪断一根线,再拔除一根线,患者要忍受着拆除一针针缝线的痛苦。王澍寰经过反复考虑,改变了沿用的拆线方法。先用盐水棉球将缝线打湿,再用剪刀压着皮肤把每条缝线剪断,再用盐水棉球涂擦愈合伤口及缝线,此时,大部分剪断的线圈已脱落,个别留下的已湿软的缝线,稍加提拉即可拔除,患者只感到是在擦抹伤口,未感到拆线,而线已拆完。拆线技术虽小,但深受患者欢迎。“要做一个外科家而不是一个手术匠,光会做漂亮的手术不行,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王澍寰说,与他同宿舍楼的一位主治医师,是全院公认的技术全面、知识渊博的医生,这位医生每天5点起床,在楼道里读书、记笔记,无论严寒酷暑,终年不断。王澍寰想,他之所以有些成就,绝不是老天恩赐,而是与他下的工夫分不开的。从那时候起,王澍寰也每天5点起床,看文献,写笔记,描绘图谱。时间一长,手中的有形材料多了,不知不觉脑子里的无形资料也多起来。这个早起、读书的习惯,王澍寰一直坚持了几十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医院中没有专职麻醉大夫,都是外科大夫兼做麻醉。年,北京医学院从英国回来一位著名麻醉学专家,办了一个3个月的短期培训班,一共接收4名学员,其医院(医院)一个名额。科领导派王澍寰去学习,他得以阅读了大量麻醉学文献、专著,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结业回院后,除仍管临床患者外,王澍寰还兼做较复杂的麻醉。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他把所学的麻医院。由于麻醉技术的提高,医院开展了胸科手术及难度较大的腹部手术。“虽然比同级大夫忙多了,责任大了,但我觉得生活更有意义了。”王澍寰说。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澍寰看到一本图册,整形手术的效果巧夺天工,令王澍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以后,北医办了一个全国性的整形外科学习班,医院不准备开展这一专科,不可能有机会去学习。怎么办?医院有规定,每个大夫每年可有半个月休假,学习班是上午观摩手术,下午讲课,时间是一个月。于是,王澍寰想,医院看门诊,下午去学习班听课,把半个月的全日制休假调整为一个月的半日休假。向科领导说明后,鉴于王澍寰平常表现较好,学习心情又迫切,领导同意了。通过这一段的整形外科启蒙学习,在上级医师同意下,王澍寰试做了一些整形手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践中,王澍寰体会到,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来做骨科手术,特别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而且骨科与整形外科的结合,对以后开展手外科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艰苦耕耘,创建手外科年,医院开始重点发展创伤骨科,但骨科医生不足,医院调入充实,医院医院工作。与此同时,随着新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有大量手外伤患者涌现。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医院决定建立专门诊疗手部伤病的专业,并指定由王澍寰和几位更年轻的医生来创建。彼时,王澍寰只有34岁。国内可直接借鉴的书刊基本没有,国外的只有美国年出版的一本《手外科》,更没有可进修的地方,在这种前提下要创建手外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开始建立一个新的专业,既要做打基础的工作又要有长远发展的打算,二者缺一不可。病房成立之初,王澍寰结合专业特点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严明纪律,严格规范化操作。按规定,医生值夜班后第二天可以休息,但第二天如果有常规手术,不能停手术,也不能换人做,还需接着由本人做。王澍寰每周有两三次值班,经常是彻夜做急诊,但第二天从未休息过。哪怕是早晨六七点钟下手术台,八点钟照常上班。王澍寰这样做了,年轻医生也这样做了。大夫这样做了,护士长要求护士也不能不严格了。手外科有了一个纪律严明、工作有序的环境氛围,医生、护士就可以集中精力提高业务技术了。建科之初,王澍寰深知对年轻医生基本功训练之重要,病历书写、绘图、拆线、换药、手术消毒、铺单、切口、剥离、止血、缝合以及术后包扎处理等,均要求一丝不苟。每一项王澍寰都首先示范,严格把关。手外科成立后,急门诊患者一天天多起来,病房床位由20张扩充到30张、50张。手外科技术对王澍寰来说,也是一张白纸。如何使日渐增多的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少走或不走弯路,能顺利而快速提高专业技术,是最大的难题。王澍寰考虑到,“手”主要具有运动和感觉两大功能,要想做好手外科,必须充分掌握手的功能和奥秘,而功能又以解剖为基础,所以“功能解剖”就是开启手外科殿堂的钥匙。在初期阶段,王澍寰在手的功能解剖上下了很大工夫。然后是学习手部各种组织的修复原则。以这两项为基础,每一例进行检查、诊断、分析、制订治疗方案再用自己擅长的无创手术技术实施治疗。患者一例一例地探索,经验一例一例地积累。经过5年时间的积累,他对手外科领域中的临床技术的掌握已趋于成熟。手外科急诊很多,而且多是开放性伤。为了避免感染,一般都是使用大量抗生素来预防。但王澍寰在实践中发现,只要清创术做得彻底,不用抗生素或消炎药,也一样不发生感染。为了找到科学依据,他们在清创前后做了创面细菌培养,结果证明,经理想的清创后,创面已基本不存在致病菌。于是,王澍寰总结制定了一套高标准清创的原则及方法。结果显示,一个50多张床位的病房,每天只有两三个患者要使用消炎药。初攻显微血管外科年年初,上海六院手术成功接活了一例断手。王澍寰听说后,思想上有很大震动。“接活断肢的关键是接通血管,上海能接通腕上部直径两毫米左右的血管,那么,直径一毫米左右的指血管也有可能接通,而且断指伤比断手多得多,如果能接活断指意义更大。”王澍寰说。想到这里,努力的方向明确了,王澍寰决定从解决显微血管吻合入手。他选择结构简单,血管粗细接近指血管,呈半透明状容易观察血管畅通情况的兔耳作为实验模型,钻研小血管吻合技术。年8月,王澍寰开始兔耳血管吻合的研究。兔耳的血管就像曲别针一样粗细,再加上手术刺激血管痉挛,用肉眼简直无法看清血管断端,所以,第一关碰到的就是放大手术血管问题。医院一位老职工告诉王澍寰,废品库房中可能有一个放大眼镜。经过一番耐心寻找,果然发现一个放大眼镜,是在普通的眼镜框上安装的两个像小望远镜样的东西,可以调节瞳距,放大约两倍。由于工作距离很短,视野非常小,戴时间长了就头晕眼花,因别无其他眼镜代替,也只能忍耐着用。所有的手术器材与兔耳血管比,都是粗大笨重无法应用。不得已,王澍寰只好用油石将最小型号的医用镊子、血管钳、针持器等打磨改造成精细、灵巧、光滑的“显微外科器材”。最难解决的是血管吻合所需针线问题。那个时候外科用的最细缝合材料就是眼科用的针线了,但即使将眼科用的丝线劈成三股仍嫌过粗,在放大镜下看很不光滑且有毛刺。眼科用缝合针虽较细小,但针屁股很大,穿上线后加倍变粗,每缝一针,血管都被其拉豁。经反复思考,王澍寰想到,当时尚属先进技术的人造纤维,既光滑又能抗一定的牵张力,还可喷制成很细的单线。经多方联系,他找到北京化学纤维实验厂,该厂工程师用一种名叫卡普纶(kaplon)的原料制成了相当细的缝合线。缝合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相比之下原有的最小的医用缝合针就显得太粗大了,特别是针眼,要比针体还宽大一倍,按传统办法将线穿到针上再将线双折回来,变得比针眼还要粗得很多,所以又成一道拦路的技术难题。经走访多位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认为细针容易解决,但要让细丝“长”到细针上,不用穿针纫线的办法则很难解决。后来,王澍寰访问到一位老钳工师傅,想了一个办法,将细针的尾部砸扁,将细线放在扁尾上经过拉丝板的拉丝孔将丝线裹挟在针尾中,如此,线即“长”在了针尾上,虽然制作成功率不高,光滑度也很差,但基本解决了千百年来传统的穿针纫线方法,而且初步达到缝合显微血管的要求。有了简陋的放大眼镜和粗制的缝合针线,就初步有了缝合显微血管的条件。王澍寰于年年底开始了吻合血管的实验。手外科的临床工作异常繁忙,王澍寰上班时间忙于查房、手术、门诊、急诊。动物实验只能安排晚上去做,每晚7点到10点,每周3次。经过约4个月的艰苦努力,他锻炼了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找到了解除血管痉挛的办法,探索到局部凝血措施,到年夏,血管吻合的通畅率提高了很多。在这个基础上,王澍寰开始了家兔断耳再植的尝试,即将家兔的耳朵从根部完全切断,然后再植回原位,除缝接耳郭软骨、皮肤及耳神经外,关键是吻合一条动脉和两条静脉。当做到第13例时,王澍寰日盼夜想的结果出现了,断耳再植获得了成功,初步达到了研究目的。这意味着临床上如果遇到手指离断,就有可能接活了。在这以后,先后来了两例不全手指离断,经成功地吻合指动脉,救活了伤指。又一例小孩完全离断的手指,指血管只有0.4毫米直径,经再植成活了2/3指。这说明断指再植成功是完全可能的。年9月的一天,医院收治了一例经腕上全手离断的急诊,离断水平和伤情,同上海的第一例几乎一模一样。王澍寰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举成功了。因为有吻合指血管的功底,缝合前臂的血管就容易多了。术后血循环良好,加之其他组织高标准的修复,半年后再植手的外形及功能,几乎同正常手一样。这是我国第二例断手再植成功的病例。年在美国手外科年会上做学术报告时,当电影放映到此例手的功能情况时,全场近名同行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年,由10名著名手外科专家组成的“北美断肢再植考察团”来华访问,当他们了解到王澍寰于年即已做成家兔断耳再植及断指再植时,团内被称作“美国显微外科之父”的邦奇(H.Buncke)医生承认,这两次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科之初,从接收的第一例病例起,王澍寰便开始积累科研资料,包括诊断、手术分类登记、典型及特殊个案储备、系列教学幻灯片制作、有关文献摘要等。为了弥补国内空白,发展手外科专业,王渤寰着手主编手外科专著。经过两年努力及以后的充实与修改,于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此书于年出版第二版,先后印刷了6次,已成为国内手外科专业的主要参考书。建立学术组织,桃李满天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工农业快速发展,手外伤发生率有增无减。但手外科专业的发展水平,尚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王澍寰意识到,必须组织起来大家共同努力,对此,自己责无旁贷。年,王澍寰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手外科学术交流会,并成立了“手外科学组”,王澍寰被推为学组组长。该学组于年晋升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王澍寰又荣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年,他们以学组的名义创办了《手外科杂志》,王澍寰又被推为第一任总编辑,年《手外科杂志》被批准为《中华手外科杂志》。20年来,学组已召开了8次全国手外科学术交流会,举办了9期全国性手外科学习班,出版了65期手外科杂志。这对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手外科知识,提高手外科专业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年,王澍寰出任医院院长。在任的8年中,他把工作重医院综合实力上,培养年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医院手外科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而且对于手外科人才的培养没有本院和外院之分,均一视同仁。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城市还是乡镇,只要那里的手外科同道需要,他都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指导与帮助。在为手外科事业奋斗的岁月里,他和国内一批中青年手外科专家顾玉东、程国良、洪光祥、寿奎水及更年轻的蔡林方、裴国献……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手外科在全国已形成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全国已有医院建立了手外科,专业床位达张,手外科医师多人,兼职医师多名,手外科研究所、手外科医院陆续成立。王澍寰的学生遍布全国,许多人已成为手外科专业的栋梁。来自世界各国的手外科专家、学者曾对医院的手外科进行学术访问、考察。王澍寰也作为中国手外科的代表被特邀访问许多国家,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年王澍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我国手外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断肢(指)再植及显微外科的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多节段离断肢体再植成功,并完成两例断离肢体“寄养”二期再植。在拇指、手指再造及手功能重建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领域,我国学者对臂丛神经根撕脱伤的治疗找到了神经再生活跃的膈神经,开展了多组神经移位,首创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被国际评价为“近20年来周围神经领域里最重大的发展”。中国手外科事业的繁荣昌盛凝聚了王澍寰的心血,也是他和以顾玉东院士为首的一批中青年手外科专家与全国手外科工作者共同努力奋进取得的成绩。(供稿:健康报社 张磊;医院 梁学亚)感谢你在学海无涯的征途上选择了我
———————————————
网刊阅读:登陆中华外科杂志官方网站或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中华医学期刊”APP,购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会员俱乐部”会员年卡、期刊年卡,或单篇付费下载,可阅读您感兴趣的文章的全文。
杂志订阅:识别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