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昆医的小朋友聊,发现他们上课用的就是我们现在看的这本《作业治疗》,但是因为没有中文版,所以每天要看大量的英文原版还要做成ppt,看到这些被练就出来的学霸,觉得自己太弱了。学无止境,任重道远,共勉!
今天一起看看几个基本的抓握方式吧,相应专用名词标注了英文名,如有翻译不当,望指出~
抓握方式
人类的手能呈现种种功能性的姿势,并且能使出抓住一个物体所需的最精确的力度,这是骨骼、肌力和传入到神经的感觉反馈提供运动和稳定的结果。感觉反馈用于预估物体的大小、形状、质地和重量,然后脑决定用哪种抓握拿着这个物体来完成功能性任务。抓握和拿起一个物体所需的反馈既取决于脑能正确传译所看到的,也取决于手能做出合适的反应。如果一开始视觉预估错误,那物体拿到手后进一步调整抓握。
支具可以将抓握功能最大化。要达到这个目标,治疗师必须要意识到支具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支具能为不稳定的部分提供稳定性、将拇指置于对掌位、甚至辅助或代替丧失的活动。加入动态组件的支具甚至能通过缓慢而温和的牵伸逐渐矫正拉力力线上的组织,以此增加功能性的活动度。然而,支具制作者必须意识到支具会限制未参与关节的活动、减少感觉反馈、增加手的体积,并会将压力转移到近端或远端不需支具的关节。
手的抓握方式和可以用来抓握的物体一样数不清。很多作者已经将正常抓握进行了分类,其中Flatt的分类值得进一步研究。可以将众多抓握方式分为基本的两类--捏和握--其他方式源于这两种。捏的定义是“手指和拇指接触以利于操作物体的姿势”。握的定义是“利于物体与手掌和弯曲手指的掌面接触的姿势”。
拇指参与除了钩状抓握外的所有抓握。拇指腕掌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旋转对抓握很重要,它让大拇指能呈完全对掌位。一个正常人每天要用上百次这个动作来完成各项作业活动,包括ADLs、IADLs、工作、娱乐和社会参与。
侧捏
(LateralPrehension)
侧捏时,拇指指腹置于食指中间或远端指节的桡侧。这个方式用于握笔、拿餐具,还有拿钥匙和拧钥匙。短对掌支具或长对掌支具(opponenssplint)用于稳定拇指来完成侧捏。
三指捏
(PalmarPrehension
orThree-jawChuckPinch)
三指捏时,大拇指置于食指和中指的对侧。这个方式中重要的动作成分是拇指的旋转以完成对掌。三指捏用于从较平的平面上拿起物体、拿小东西,还有系鞋带和领结。短对掌支具或长对掌支具将拇指置于对掌位。
指尖捏
(TipPrehension)
指尖捏时,拇指指间关节和其他手指的近、远端关节屈曲来完成指尖对指尖的对捏。在拿起一根针或一枚硬币时这些动作很必要。指尖捏很难被替代,因为它一般不是一个静态持物的姿势。如果针已经拿在手里了,指尖捏会转化为三指捏以提供更多的接触面来持物。拇指指间关节过伸挡板在限制指间关节过伸上很有用,也利于将指间关节屈曲至指尖捏的位置。在Alexei的案例中,水肿和僵硬使他不能进行指尖捏和三指捏,以致不能自己管理血糖,因为这需要操作小物体。
柱状抓握
(CylindricalGrasp)
柱状抓握是最常见的静态抓握方式,用于将物体稳定在手掌和手指间,拇指作为反作用力。这种方式用于拿锤子、水壶把手、水杯、助行器或拐杖。静态支具不能直接还原这种抓握,虽然它可以将腕关节置于背伸位以提供更大的稳定性。然而,可以在掌侧支具上加一个动态悬吊组建,增加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的屈曲角度,提高柱状抓握,Alexei的案例中使用就很成功。背侧腕关节固定支具提供稳定的同时,掌侧覆盖面积最小。
球状抓握
(SphericalGrasporBallGrasp)
球状抓握用于拿圆的物体,如球或苹果。它和柱状抓握的最主要的区别是第四指和第五指的位置。柱状抓握时,尺侧两个掌骨屈曲较大;而球状抓握时,尺侧两根手指处于较为伸展的状态以利于更开放的姿势。做支具时,要将手置于这种抓握,腕支持支具边缘必须修剪得贴近掌横纹,契合第四和第五掌骨的斜行构造。
钩状抓握
(HookGrasp)
钩状抓握是唯一不需要拇指提供对掌的抓握方式。掌指关节处于伸展位,近、远端指间关节处于屈曲位。这种抓握方式用于拎购物袋、桶或公文包。神经受损时,支具一般用来屈曲掌指关节来纠正这个姿势,而不是帮助钩状抓握的形成。
蚓状抓握
(IntrinsicPlusGrasp)
蚓状抓握的特征是所有的掌指关节屈曲,近、远端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对第三、第四指。这种抓握用于拿大的、平的东西,如书本或盘子。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损伤时,蚓状抓握丧失,用8字形支具或动态掌指关节屈曲支具来替代。
声明:图片皆来源于《作业治疗-功能障碍的实践技能》第七版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