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惊天动地的生死救援
更多的是在显微镜下无声的缝合
一条血管
一根手指
一条臂膀
坚守背后是为患者健全考量的多一分努力
赵萍
就是一名坚守在显微镜后的手外科医生
医院唯一的一名骨科女主任,也是少有的女性骨科医生,在赵萍的身上,不仅有医者的坚韧从容,还多了一分女性的侠骨柔情。
1
我愿意为他一试
曾有位年轻的患者,拇指和食指被石头砸伤,两个断指,赵萍和她的团队花了6个小时成功保住了指头。但按照最新的指南,最快的救治方法是截肢,面对别人的不解,赵萍说,“指头有总比没有好”。
曾有人告诉她,断肢有可为有可不为,不能所有的断肢都去接。但是赵萍和她的团队还是会为了一个断肢再植连续做11个小时的手术。
赵萍说,她们是在逆天改命,而这一切,就在于你愿不愿意试一下。
但这种努力是建立在医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很多时候赵萍也会非常保守,“如果她跟我一条心,那我愿意为他一试”她说。
从医20余年,赵萍说前十八年她更在意“病”,直到最近两年才更在意患病的人。现在她会为了一个治疗方案,和病人谈一下午的话。
大家都说她很轴。
以前很多时候,她会被病人气到不行,“就觉得自己掏心掏肺,他们却不相信我”,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轴”更多的成了一种耐心、体谅和包容。
“医患关系是相互的,他们会越来越信任我,我也学会了如何让病人安静地听我建议。”赵萍说。
技术上能够保证,精神上说服自己,这一切看不见努力的背后,是赵萍和她的团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
在赵萍的眼里,病人一切高于天。
2
幸好我选了这条路
因为小时候身体比较差,赵萍当初选择当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身边人遇到的问题。如今的她甚至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上中学时,一位同学因为尺骨骨折没能及时发现,导致尺神经受损。她说,“如果是现在的我一定会及时发现这个问题”。
对赵萍来说,从医只是为了能够帮助一些人,解决他们身体上的一些问题。
年,一位年仅22岁的患者右手拇指旋转撕脱伤,这样的断指在当年的条件下已经无法再植,但当时刚刚进修回来的赵萍还是决定试一下。手术从中午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点,血管缝合3遍都没成功,在助手都已经放弃的时候,赵萍一个人又坚持了3次还未成功,就连手术台上的病人都对她说指头不要了。
赵萍说,当时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可以。”
她决定做最后一次努力,第七次缝合,她不敢缝皮,一直等血管红了2小时,缝上又观察了1个小时。手术第二天早上7点做完,她一直观察到中午11点才出手术室。
24个小时,“感觉自己在黑洞里,一直在往下沉,忽然有了亮光,一瞬间豁然开朗,从那以后就觉得再难的事也没有拿不下来的,如果当时怂了,以后面对很多事情就会退缩,给自己找借口。”
她经常对自己说,当你坚信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你觉得你要放弃的时候,你一定要再试最后一次。
“幸好我选了这条路,否则面对这个病人我就无能为力,幸好我也有这个技能,保住了孩子的手指。”赵萍很自信的说。
3
我不需要小确幸
从医20余年,赵萍说,她觉得自己帮助的人要比她自己想象中的少。
有一次,一个30岁的水泥厂工人胳膊被绞断,经过11个小时的手术,胳膊接上了,但病人有凝血障碍,病人手上有个特别小的伤口,一直在滴血,当时找不到出血点,很快病人血压直线下降,不得已最后又做了截肢。
当她抱着还有余温的截肢往出走的时候,眼泪在眼眶打转,但是她什么都没说,“不能让年轻大夫看到,他们的压力会更大”。
沮丧,失败,泪水,时常都会有。
对一个手外科大夫来说,最大的考验是意志力,除了一夜一夜的熬,还有面对很多努力之后的没结果。
生活中的赵萍很理性,从来不会流眼泪,但是往往面对病人,她会变得很感性。
“很多医生会满足于做一个手术或治疗一个病人,但对于我来说不是,我不需要这种小确幸。”
现在她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健康宣教,“即使一个月做台手术,一年台手术,但做完之后发现又来了需要手术的病人。”
“比如掌腱膜挛缩做科普,提前预防,1个病例可能会少七八十例手术;比如腱鞘炎,科普做到位,一年又能少七八十个病人,每一个多发病多做科普,这样才有精力集中在救治那些不可避免的伤患上。”
为了做好科普宣传,医院组织相关活动,她总是特别积极地参加。她还去自己健身的健身房做心肺复苏培训,给儿子的学校做心肺复苏、预防小儿骨折等培训,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愿意,甚至她会经常主动给健身房的人说,“你们方便的情况下,我可以去讲一讲颈椎、腰椎病和关节的保护。”
4
在这一天,我就要干好
赵萍说她从来不把医生当成一个职业,在她眼里,医生和别的工作不一样。她常说,要把患者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怎么损伤小怎么来,不能为提高一个技能去做手术,而是看病人真正需要什么。”
有一次,赵萍父亲来看她上门诊,完了父亲对她说,“这么多医生只有你一遍又一遍地讲道理做科普。”
但是,这在别人眼里的“麻烦”却是她追寻的意义所在。“转身一想,如果我坐在大夫的面前,我也希望她能多说点。”
对于科室医生,她常说自然法则优胜劣汰。“重压之下,该成长起来的会成长起来”。
她会毫不掩饰地夸自己的团队,她认为他们都是最好的,年轻,有冲劲,大家都会主动去思考科室的发展。
但同时她也会对他们“恨铁不成钢,“必须拉着他们跑,很累”,她说她恨不得把所有知道的都给他们。她也知道,只有团队协作才能跑的更远,“只有上了台,出了汗,才会去思考,有些事情必须要去经历。”
对于自己,她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她说自己生活中个性过于强硬,不好与人打交道,甚至没了朋友。
赵萍说自己所有的业余爱好都是为了工作,为了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去健身,去游泳,去控制饮食。在她眼里,所有的控制,包括情绪,只为工作这一件事。“很少参加社交,一直在吃清食,控油控盐控糖,这让我的身体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我不能让自己特别疲劳,也不能让自己生病。”她也要求科室的医生尽量不参加娱乐活动和应酬,禁止饮酒,“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需要你上手术。”
在别人眼里的苛刻,却是她心中所想所要的,“我在这一天,我就要干好”。
5
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
为了工作,牺牲了很多陪家人的时间,赵萍说她没有办法做到工作、家庭两全。
儿子4岁就在家单独过夜,小时候她尽量不当着儿子的面谈论病人,但总有病人打来的电话,后来儿子也慢慢理解了,当她接到病人电话的时候,儿子就会说,你去吧。
“家人现在很支持,尤其是晚上”,“他们命中注定有我这样的家人。”
她甚至有时候会想,如果孩子长大后当了医生,一定会让他干手外科,“会把自己所有的经验都告诉他。”
面对父母,她会善意的哄他们说,“你们再等我十年,等我把这十年扛过去。”
“我不能停下来,我离人生最高的那座山还很远,我还要一直往前走。”
从业这些年,赵萍的近视从度升到了度,但她坚持带隐形眼镜,因为她觉得玻璃镜片和显微镜片有两层折射影响缝合的速度。
在别人眼里赵萍是一个超人,门诊、手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无论自己有多少付出和坚持,但她说她从不需要被别人证明。
“你就一直往前走,直到哪一天你走不动了,那就是到达了你人生最高的山。”
赵萍
人生充满着各种梦想
如果你不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你就会被别人纳入追求他的梦想
赵萍,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医院手外科主任。
医院首届医师节最美医师,擅长四肢断肢(趾)再植,骨髓炎的治疗,多发、复杂骨折的修复治疗,各类创面的皮瓣修复,手足功能重建,对臂丛神经的创伤修复治疗有一定研究,对急诊手足外伤的保肢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医院手外科
甘肃省首个“中国医师节”优秀医师团队。手外科成立于年8月,是由医院手足微创骨科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我院骨伤科学科发展、专业细化后建成的特色科室之一,是以显微技术治疗各类创伤疾病的专业科室。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甘肃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甘肃省骨伤临床医学中心重点专科,甘肃中医学院骨伤科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
科室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微创”特色,在结合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同时,充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知识,配合传统中医按摩手法、中药熏洗、蜡疗、针刺、微波等物理疗法,形成了以早期功能重建、后期康复功能锻炼为主的一系列特色治疗体系。
手外科以微创技术为主导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大力探索中西结合的微创治疗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陇中特色的微创治疗体系。科室配备先进的微创设备,开展微创治疗四肢关节骨折、拇外翻矫形、微创关节置换、骨关节移植治疗骨性关节病、股骨头坏死、皮瓣移植、断肢再植、手指再造,因外伤烧伤及感染造的四肢皮肤组织骨与关节大面积缺损的治疗;各种先天性畸形功能障碍及有血管损伤的关节内骨折疑难病例的治疗;久治不愈的骨折不愈合、严重慢性骨髓炎治疗;早期和晚期的臂丛神经和四肢神经损伤修复、四肢神经卡压症等。配合中医手法和药物治疗骨内科疾病。在功能康复方面,以专业的技术,中西医并重,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肢的功能。
科室始终坚持以技术求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组建一支技术力量精湛,治疗水平高的中青年队伍,全心全意为广大患者服务。
文?
宣传处?马志强
编辑?
?宣传处?阳嵘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