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
token胡依林在知乎的专栏文章,已获作者授权发表,原题为《三十年人生,十三年设计——满满一碗鸡血汤》,文章来源虎嗅。为什么选择北上广?
如果我留在家乡,可能我现在是个坐办公室看报纸的小职员?网吧的小老板?街头游荡的烂仔?
作为一个没有家庭背景的初中毕业辍学生,在小城市里并不是靠你努力就行的。随时都可以预知得到数十年之后落魄的样子。
“大”城市有着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可以让你获得一次公平的机会,一次让人生过的不一样的机会。不管你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在这里都能找到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会给一颗不安定的心无限的可能、正是这种未知的充满诱惑和威胁的可能性,吸引着更多和我一样的人来到这里,将青春挥霍在这里。
过去十多年带给我不仅仅是机遇、成长、喜悦、名利,还有伴随而来的压力、折磨、痛苦和磨难。这所有的一切才拼凑成今天的我,不管失去还是得到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虽然一路艰难,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一次,我绝不后悔。因为他所赋予你的是一次可以选择的机会,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入魔都记
背景初中毕业闯荡安徽民工,魔都上海十二载,妖都广州一载,现移居帝都北京。
小时候跟爸爸在部队,因为经常各地转学,学习奇差。在中专时期接触互联网,自学frontpage和PS。中专没上完就变成了社会人,其间被安排当兵一次,安排去加油站当加油工一次..好不容易都躲掉了,现在想想如果甘心就那样了,估计人生也就可以看到头了。
因为有一次陪表哥去上海考试去了次上海,觉得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不一样!所以跟家里人提出去闯闯,走的时候身上带着老爸的半个月工资块钱,还有姥爷交给我让我傍身的一块手表。坐了一夜的火车到了上海,一抹黑的先去个饭店刷了两周的盘子,租住在附近的一个地下室,两个星期身上起了大片大片的湿疹,那年我17岁。
因为会点基础的设计和网页,遂被网吧老板看中做了网吧的内网页面。后来各种投递简历,因做的网吧内网页面做的好被总公司看中,被文广集团旗下某国营网吧集团总公司招去做了设计师,第一份正式工作工资块,我当时就想这真是天文数字啊!
07年的时候突然父亲突发脑溢血,把手上所有事情停掉,想办法把老爸弄来上海开刀,医院坑了一回,还好最后手术效果很好.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但是突然意识到我还一事无成,给老爸看病完全帮不到忙,面对巨额的手术费一筹莫展...各种无力感..如果我继续这么混下去,以后如何支撑起这个家。
混入微软
基本康复以后就在想不能这样下去了,回家肯定是回不去了,回去干嘛?网吧当网管么?还是想想找份工作吧。发疯一样整理简历,到处去投,这时候通过朋友alien的推荐拿到了一次微软的面试机会。
那时候我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英语句子都不会拼,拿什么去面试?只会说个Hello,Goodbye,咋办呢?一根筋有一根筋的好处,硬着头皮把个人介绍,设计理念,各种想法写下来,让女友帮我翻译成英文,整整三大张A3纸,愣是背了一个星期。
面试过程各种不顺利,在花了一个小时流利地背诵完了我的设计理念和履历后,到QA环节我一句也听不懂了。后面只好请人给我翻译,从群面到单面,再到同级面,再最后再到GM面,就靠着两位微软的同事一路帮忙翻译面下去。从早上9点到下午2点,整整七轮!到最后一轮面试的时候基本上问题我都不需要回答了,他们可以帮我直接回答,因为之前已经被问了很多次了。最后见到HR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
从微软办公室出来走回家里的路不长,大概也就10分钟吧。走到半路突然接了个电话,上来就是一通英语:Congratulations,willgiveyouthisoffer。别闹了,我那时候压根听不懂好不好,直接下意识回问了句:“啊?”。然后HR跟我说:“我们决定给你这个职位”。当时颤抖着挂掉电话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走回家去的。
一周之后去办入职手续的时候,签了一大堆字,劳动合同是无限期劳动合同,HR让我提交资料的时候问我要学历证书,我把初中毕业证给她,她说只需要最高学历的证书就可以了,我跟她说这就是我的最高学历。
稍微有点了解外企体质的人都可能知道,一般外企有两种员工:一种是FTE(FullTimeEmployee),算是企业的正式员工签约,享受微软全球的薪资福利;另一种是Vendor,外聘员工,合同是跟外包公司签署。薪水和待遇是天壤之别。我入职的时候一直以为我是Vendor,直到两周后拿到门卡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的门卡是FTE特有的蓝色的。
大半年之后问起我的顶头上司,为什么会给我这个没学历没英语基础的家伙职位,她告诉我:“你不会英语,但是你敢说,哪怕是错的,你手舞足蹈的比划着也能表达个大概,语言不是问题,重点是你的想法。你过来面试的那个早上,公司刚到的那台Nxx原型机没人知道怎么搞,到你手上一分钟就搞定还画了张说明,我看中的就是这个”。
刚到微软的日子很难熬,语言完全不通,靠着词霸和在线翻译软件慢慢学,大半年的时间从看一份英文Brief要磨几个小时到最后独立做项目,做文档甚至做演讲,靠的就是厚着脸皮跟所有老外同事瞎说瞎比划出来的。虽然最终离开了微软,但是这份工作彻底改变了我整个人生。
在这里我学会了设计的流程,知道了之前我所做的设计到底是什么驱动力让我这样做,设计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一系列经验和分析总结出的结果。另外就是真正领悟到学会一门新的语言,并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而是会给你带来一种完全不同全新的思维模式。
为何短短一年离开微软?
08年初进入微软,09年初离开,差不多整整一年的时间,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人问我离开微软的原因,这中间其实有点心酸,由于我当年呆的整个部门后来都裁撤了,所以估计说出来也没什么影响了。
因为团队结构调整,09年中TEAM从日本来了个中层,以下简称J,插在我和我老板M中间,硬生生把之前很扁平化的结构,中间加了一层进来。J的英语口音很奇怪,作为我的顶头上司肯定是需要很多的日常沟通,但是就我这二半吊子英语和J的日本英语,基本上没办法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对话。
包含我老板M在内的美籍都经常不太听得明白J的口音,经常拿他开涮,我这种死不要脸的性格当然也跟着一起起哄了,在美国公司本身气氛就特别自由,肯定没有日本微软那种很严肃的上下级关系,再说我也不是那种性格的人。
基本上经常看到的场景就是,我们俩各自抱着笔记本,他开日中翻译,我开中英翻译,两人跟演话剧一样手舞足蹈,鸡同鸭讲。再加上我这种跟老美混出来的嬉皮笑脸风格,在沟通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解。
剧变开始在09年圣诞节时,J同学在TEAM几个美籍老板全去休圣诞假期的时候,突然找来HR要对我进行单独的PerformanceReview,说我的能力无法担当现在所在的职位,语言沟通能力太差,无法和团队成员交流。给我两条路选,要不就现在离职,当做辞职处理,要不就要对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彻底考察,如果没有通过考察就会开除我,并记入档案。
HR肯定是听老板的不听我的,我当时就纳了闷了,这什么幺蛾子?冷不丁的来这个,考察就考察,谁怕谁啊?
J当时制定了一套很奇怪的考察沟通能力逻辑:第一你不能让团队的任何成员知道你现在在进行考察,第二.为了培养你的沟通和说服能力,必须在进行我正在的项目中和所在项目团队的成员提出分歧意见,并且必须坚持己见。
我当时就蒙了,这是哪门子考察?但是听着又仿佛有些道理,本来我就是个性格不是特别强硬的人,锻炼就锻炼呗。
结果导致的问题就是跟项目组的人争执,其间几次找到J说我实在无法说服团队的成员,因为连我自己都觉得他们的方式是正确的,我完全是为了提出不同意见而提出的好不好。根本演不下去,J的论调就是你需要坚持自我,为自己争取。半个月过后我实在受不了了直接找到J,跟他说我实在进行不下去了,要再这么跟团队成员争下去,他们肯定认为我是神经病。
结果J说,那这样吧,你从你现在的项目中抽开,我给你布置个单独的项目,分析WindowsLiveSNS系统的APP竞争对手,做出整套UI分析和功能拓扑图,然后给出一套针对WLSNS的解决方案、故事板、虚拟用户设定以及交互模型。
一听就我傻了,这不可能的!自己一个人分析Facebook、Twitter、Myspace的APP,细节到每一屏,还得有HighLevel的整体APP拓扑、单独出方案,当我是微软首席架构师么。关键是时间限定为15天。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就是一根筋不服输。还是那句话,来就来谁怕谁,大不了不睡了。接下来的半个月我基本上每天在公司弄到凌晨四点。拉着TEAM的同学们帮我点小忙,看看英语单词使用,帮忙画几张故事板。真就在15天里做完了页的分析报告,外加针对男女性年轻用户的双重用户背景虚拟设定、故事板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交互模型。
结果J赶在M老板回来之前一天,突击跟我过方案。他看着我完成的快三百页文档,完全不肯相信,不断重复的就是纠正拼写错误,问我是不是我做的。过完文档火速通知HR,拿出前半个月好几天早上到公司都晚于十点半,而且没有完成他布置的任务为由,一定要让我离职。
HR也不听我解释,有一百张嘴都解释不清楚。反正我打死不签,大不了你开除我,一定要等到M老板回来。最后他们拗不过我一直拖到M老板回来。
M进公司以后跟J在办公室聊了好几个小时,我就在外面自己位子上坐着,等到J出来,老板叫我进去,跟我说“TOKEN,你先把你做的方案跟我过一遍”。我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完,M也惊呆了,其间穿插着各种“Incredible,SuperGenius”这种惊叹语。
最后M问我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我说同事帮我做了很多素材的部分,想法和方案都是我自己做的,花了半个月。然后M沉默了,过了许久跟我说,她也不知道我和J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J是我的直属领导,她无权干涉J对我的决定。而且HR那边已经把所有的前置手续办完了,本来对我的决定是开除,并记录在档案中,但是M和J还有HR沟通完,决定把我还是按照辞职处理,并且会给我相应的补偿,这是她能够为我做的最好的解决办法。
想着事已至此,也不想给M添麻烦,就提出了唯一的要求:我要把我最后做的这个方案给全TEAM的人讲一遍,就像我刚来面试的那天一样,有始有终。M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拉着团队的十几号人在大会议室开会。我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个多小时把方案说了一遍。结束的时候各种鼓掌,只有J个苦瓜脸斜眼看着我。最后我说:“这是我在团队的最后一天,多谢你们的帮助。”所有人都惊呆了,散会以后所有人围着我问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跳槽准备去哪。我什么都不想说,不争气的哭了,一一道别拥抱后收拾东西走人了。
J在我办理完离职手续后立刻从日本他的原TEAM调了个人过来面试,准备把我的这个缺顶上。后来同事跟我解释,每个团队的FTE名额是固定的,没有特殊原因或者特殊项目是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多一个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合同工没办法转FTE的原因.。只有通过最雷厉风行的手段把我迅速挤走才能把他的人放过来。
人在做天在看,特别特别相信这句话。在我离职之后就是亚洲金融危机,我走了,我的那个名额直接冻结掉了,导致他的人也没来成。整整一年之后,微软大裁员,J同学没有知会任何人,包括他的老板M,偷偷去日本找之前的团队面试,默默地回日本了。
而我呢,因祸得福,从微软出来就投了两份简历,一份IDEO,一份FrogDesign。在设计领域这两家公司代表着设计金字塔顶端上的钻石。最后不负众望加入了FrogDesign成为了上海分公司的第七只青蛙。
成为一只青蛙
我在FrogDesign先后跟了两个老板,来自奥斯丁的B,和来自德国的R。
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B同学特别的OpenMind,可以接受各种不靠谱的想法,然后和你一起分析、优化。R老板则秉承了德国人一贯的严格,实事求是半点马虎不得。美式的开放和德式的严谨成就了我,但是考虑问题的时可能会特别分裂。
国内很少有公司能够让你快速的在很多不同好玩的行业做跳跃性设计。比如这两个月做手机,下两个月做日化,再下面去做汽车。让你在最短时间接触到新的行业里最高精尖的内容,当然客户也都是最顶级的,可以抛开很多现有市场限制的东西做很好的设计。
因为更多时候是帮助客户发现未来的可能性。在很多前瞻性的项目上绝对让人大开眼界,在项目合作中接触到来自全球的商业、产品、设计和战略精英。
在FrogDesign学到最多的可能是工作流程和方式,也就是方法论。国内的设计教育都是很虚无缥缈的,云里来雾里去,Frog的设计流程根据相关行业的不同进行有机结合,或许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出很惊艳的设计,但是至少保障了设计结果是市场需要的、人性需要的。对于不管是设计还是产品来说:视觉其实是最重要的。设计不仅仅是外型、功能,甚至包含了商业模式,人性,伦理。如果说进入微软对我最大的改变是意识形态,那在Frog最大的收益就是思维模式了,还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野心。
在设计创新公司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调动很多资源做出很好的概念,但是这时候会发现很多短板,特别是面对一些国内客户的时候: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被很好的执行出来,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曾经目睹着我们很多高端的设计,被客户的团队低质量执行的时候心里真的在滴血。
我和小电驴的私人恩怨
简单来说就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对自己的鸡血无力停止,根本停不下来。
去Frog工作的时候因为离家比较近,但是家门口是条繁忙的大路,公交车基本上等不来,出租车根本拦不到。所以考虑买一台摩托车来代步。但在知道了沪A牌照的价格,还有驾照等问题之后,我就基本决定放弃了。
在想要找其他替代方案的时候在晚上看很多电动车,不需要牌照,环保,方便,正符合我的需求。但是去看了很多家店,在网上也找了很多车型,最后实在无法苟同这些产品的设计:丑、质量差、安全性差。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设计师,绝对不愿意去买山寨车。怎么办,要不自己做一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决定还是用挚爱的50ccHONDAZOOMER作为改造的原型,我还没自大到觉得可以自己完全整一台全新设计的车出来,再说也没那个钱去开模具。先买了台市售电动车,还有大量的配件,然后从网上找到碣石卖的原装ZOOMER摩托车架,开始在家楼下的公共车棚搞开发。混迹各种论坛了解各种参数,最后利用身边的工业设计资源,把一部分的塑料件通过快速成型做出来。说是做了一台车其实应该说是攒出来的。电池、电机等好多部件都是市售选型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使用习惯和体验做优化。增加USB充电口、LED日间行车灯、随动大灯,GPS防盗追踪、锂电池、超加长轴距和加大轮径。
前前后后总共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所有的业余时间全部丢在这台小电驴上,终于把它做出来了。每天骑着自己改造的车开在路上别提多骄傲了,路上经常被人拦下来问车哪里买的,最开始还饶有兴致的说一番,到最后变成完全不想再复述,直接说是进口的。有次闲着没事把车拍了些照片投递到ZOOMER全球最大的改装博客:瑞士的ZoomerBoys。谁知道他们真的给我推荐了,还给了首页推荐,别提多高兴了。紧接着陆续的网站报道、电视台采访、时尚媒体、科技媒体专访。基于爱折腾的天性,就开始考虑要不要真的量产出来。说干就干!做了大概的执行计划,接下来每个周末跑模具厂、采购配件、联系代工厂。晚上回到家就做网站、改设计、做概念。现在想想真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整个量产的难度。
到年年底终于进入了量产阶段,然后发现这才是悲剧的开始。被供应商骗、被代工厂拖工期,最后前前后后卖出去二十多台车。我发现小批量量产其实是最难做的,没有供应链团队,没有合适的代工厂,定制配件量太少没人肯做,完全是把自己逼近绝路。
钱都拿去开护板的模具了,没有钱做更深入的优化。另外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做自己喜欢的小车,压根没办法两边兼顾。最后被迫决定把模具卖给台州的一家模具厂,模具厂因为不觉得新开发的部件会很好卖,基本上以一个卖废模具的价格给收了,车架及总装结构图纸基本上等于白送了,损失惨重。
我的第一个自己设计的产品,就这样充满鸡血地开始,遍体鳞伤地结束了。一年多的心血就这样没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在设计之外的知识,更加了解到从设计到产品之间的天堑之别。钱亏了但是有了更大的成长,其实还是很值得的。
创业需谨慎,了解到哪些是自己的强项,哪些是自己的短板,创业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失败,那才是最可悲的。
由于买不到鞋所发生的连锁反应
经历了XZOOMER的洗礼,把一个产品从概念到设计再到量产销售的过程理了个遍,更重要的是接触了更多设计之后的东西和好玩的人。创业的念头就像扎了根的野草在脑海中野蛮生长。
我的脚是43码,按照比例不大但是我高足弓,很难买到自己合穿的鞋子,更别说很好看又合穿的鞋子。夫人的脚是35码的长度,34码的宽度,甚至比我更难买鞋,而且基本上稍微不错的国外品牌鞋子都36码起,也是一样买不到鞋。所以两人对鞋子有着特别的偏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乌鲁木齐南路上看到一家手工制鞋的店,经过和店主的聊天发现其实鞋子也能自己设计,当时就想连那么大的车都做了,一双小鞋肯定难不倒我吧,谁知道这一开始就整个陷进去了。
最初的时候只是想给夫人做几双鞋穿罢了,随便画画稿子,交给鞋店做出来就完事了。市面上的鞋子花哨的很多,但是极简舒适的鞋子很少。因为自己是被难穿的鞋子磨到各种出血的人,所以对舒适性特别白癜风医院有哪些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