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尺神经损伤感染
尺神经损伤治疗
尺神经损伤饮食
尺神经损伤医院
尺神经损伤用药
尺神经损伤特征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臂丛神经阻

李海英 张红梅 王燕

,医院麻醉科(李海英、张红梅、王燕)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38(11):-.

DOI:10./cma.j.issn.-..11.

基金项目:

ORIGINALARTICLES

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与传统盲探法3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肥胖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年1月~年8月收治的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肥胖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BMI28~32kg/m2,ASA分级Ⅰ、Ⅱ级,均意识清晰,能配合麻醉相关操作。9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根据数字随机法分为,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超声引导组,每组30例。

1.2 方 法

1.2.1 术前准备

90例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ECG、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检查等。

1.2.2 麻醉方法

90例患者入室后均开通静脉通道,并监测生命体征。3组患者麻醉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完成,嘱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传统盲探组嘱患者仰卧体位,患者上肢紧贴身体,且头偏向对策,并略抬头呈“深吸气”位,麻醉医师使用手指从胸锁乳突肌侧缘向后滑动,直至触摸到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选择环状软骨与肌间沟作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患者感“异感”回抽无血后缓慢静注0.%盐酸罗哌卡因25ml。神经刺激器组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明确肌间沟穿刺点后进针,将电流调节至1.0mA,相应肌肉收缩后将电流降至0.25mA,若仍有肌肉收缩则认为穿刺定位准确,回抽无血后缓慢静注0.%盐酸罗哌卡因25ml。超声引导组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采取TerasonT超声仪显像,沿着颈部向外后横向移动探头,明确肌间沟臂丛神经位置,并于肌间沟寻找臂丛神经3个干支,可于超声图像下见葡萄状排列的3~4个较暗的环形影像,采取平面内技术穿刺,待针尖至目标神经位置,回抽无血后缓慢静注0.%盐酸罗哌卡因25ml。

1.3 手术区域麻醉效果评估标准

①优:麻醉后患者无疼痛感觉,且肌肉松弛。②良:手术时感轻微疼痛,肌肉松弛,辅助用药后可完成手术。③差:患者疼痛感剧烈,需给予大量静脉辅助药物或者需改为全身麻醉才可进行手术。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2 结 果

2.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3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较

3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且超声引导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传统盲探组、神经刺激器组(P0.05,表2)。

2.3 3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比较

超声引导组手术区域麻醉效果优良率.0%(30例),均高于传统盲探组76.7%(23例)及神经刺激器组83.3%(25例)(P0.05,表3)。

2.4 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1例(3.3%),低于传统盲探组8例(26.7%)及神经刺激器组4例(13.3%,P0.05,表4)。

3 讨 论

传统盲探穿刺法及神经刺激器引导两种方式均为非直视条件下进针,对于肥胖患者,因体表标志较难扪清穿刺点较难确定,因此,操作难度显著增加,常依赖增加进针次数进行明确进针位置,不仅增加因多次穿刺所引起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且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精神紧张及压力,降低患者满意度。研究证实,人体存在解剖结构变异,且桡神经、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变异发生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臂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超声可将目标神经、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清晰地显示于麻醉医师前,给予局部麻醉药物后,可达到较为满意阻滞效果。

此外,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还可动态观察局部麻醉药扩散,实时监测药物扩散范围,当发现局部麻醉药偏离神经束时,可立即调整针尖位置,然后继续注射药物,可保证局部麻醉药达到最佳扩散,确保麻醉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均优于传统盲探组及神经刺激器组,且麻醉效果更优,临床应用更安全。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徐州医科大学

ISSN:-CN:32-/R

()

传真:()

Email:gjmzyfs

.







































泉州白癜风医院
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x.com/csssszl/104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