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沉迷于手机电脑呢?
你是否还留恋于南昌的美景呢?
你是否还沉浸在各种活动中呢?
考试月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距离这个学期结束,大约还有一个多月。大多数同学也都进入了复习阶段,大家是否苦于不知如何复习呢?在这里也准备了一份惊喜给大一小萌新们——复习资料和复习技巧。
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阴阳、五行、脏腑、病因、气血精津液)。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3.四大金元家:‘寒凉派’刘完素(河间),‘补土派’李杲gao(东垣yuan),‘攻邪派’张从正(子和),‘养阴派’朱震亨(丹溪).
4.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点2.辩证论治.
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6.阴阳学说的五个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互藏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消长平衡5.阴阳相互转换。需理解,选择题,18页
7.药物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药物五位:酸、苦、咸为阴,辛、甘、淡为阳
.药物作用趋向:沉降为阴、升浮为阳.
8.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9.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间克制、制约的关系。
10.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顺序与相克同.
11.相悔: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又称‘反悔’或‘反克’,顺序与相克相反.
12.五行的特点: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墙、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3.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内部结构组织较充实的脏器,共有的生理功能特点为化生和贮藏精气,具‘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五脏以贮藏为主,属阴,主静。
14.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中空、有腔的器官,有受盛和转化水谷,具‘泻而不藏,藏而不实’的特点。六腑以通降为主,属阳,主动。
15.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女子胞、胆,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贮藏精、血、髓、胆汁等精微物质。形态似腑而功能似脏‘藏而不泻’,贮藏为主,属阴。
16.心有主血脉,主藏神的生理功能,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故心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及‘君主之官’之称.
17.心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18.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主治节,故有‘相傅之官’之称.
19.脾主运化、升清、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人出身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儒养,故脾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
20.肝有主疏泄、藏血的生理功能,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故有‘将军之官’之称.
21.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有‘先天之本’之称.
22.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管,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脘三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及‘仓廪lin之官’之称。胃与脾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之中属土,但脾为脏属阴,为太阴湿土,胃为腑属阳,为阳明燥土。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生理特性:喜润恶燥。
23.天葵:天葵是肾中精气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而至成熟以及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
24.肝与肾的关系: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肾之子,肾为肝之母。故肝肾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乙癸gui同源、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液互养等方面.
25.脾与肾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液之脏。故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后天与先天互资和水液代谢方面.
26.脾与胃的关系: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相互表里关系。生理联系:1.纳运协调2.升降相因3.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用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合称‘后天之本’.
27.精性属阴,有繁衍生命的重要作用和生长发育、濡养脏腑、生髓化血、化气化神等生理功能.
28.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分布)积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上海气’,又名‘膻shan中’.
29.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
1.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液的主要成分.
2.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血液.
30.血的循环: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再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休,故营气循十四经运行的道路.
31.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血液要充盈2.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3.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67页)
32.津血同源:血和津液同源与水谷精微,都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32.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
气对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关系:‘血为气之母’其意义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1.血能养气2.血能载气.
33.气与津的关系: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气与津液的关系与气与血的关系十分相似,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始终离不开津液的功能。
气对津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
津对气1.津能化气2.津能载气.
34.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当自然界气候反常,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六淫则可以侵害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35.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是自然界六种不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由于人们具有适应能力,故一般不会使人生病。
36.六淫具有下列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区性4.相兼性5.转化性
37.风邪: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气流,因此,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泻、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3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
39.湿邪:自然界中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40.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1.火邪: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42.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2.热(火)性炎上3.热邪易生风、动血4.热邪易扰心神5.热邪易致疮痈yong
43.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疠气与六淫不同,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4.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
45.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方面.
1.劳力过度:是指长时期的劳力过度,损耗机体之气,而积劳成疾.
2.劳神过度:指思虑、脑力劳动太过,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脉,藏神,思虑太过则可消耗心血,损伤脾气.
3.房劳过度:主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肾藏精,主封藏,性生活不节,房事过频,则可损伤肾中精气.
46.饮食失宜:饮食是人体摄取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及气血,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食失宜,又常成为致病因素。饮食失宜包括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7.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积于体内的离经之血,又包括阻滞于血脉及脏腑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48.
49.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与复发等),这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50.发病的基本原理:正邪相搏.
5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邪’。邪气既包括六淫、疠气、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同时也包涵这机体内部继发的病理代谢产物。如:痰饮、瘀血、宿食、内湿等.
5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是一身之气的相对邪气而言,简称‘正’。泛指人体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53.正邪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或不发病:
1.决定发病或不发病(1)邪胜正负则发病(2)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2.决定证候类型.
54.感邪即发:感邪后立即发病着,称为感邪即发。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其疾速发病着,前人又称为‘卒发’或‘顿发’。感邪即发可概括为几个方面:1.新感外邪较盛2.疫疠致病3.情志剧变4.食物中毒5.外伤.
55.伏而后发:指机体感染某些病邪后,病邪潜伏与体内,其后经过一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56.徐发:与卒发相对而言,亦与致病因素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57.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病症,继发病必然以原发病为前提,二者间有密切的病理相联系.
58.合病与并病:1.凡两经或两个部位同时受邪所出现的病证,称为合病。2.感邪后某一经的病症未罢,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称为并病。3.区别:合病感受一种邪气可致多部位的病症;并病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变部位的传变,而原始病位依然存在。此即所谓‘合则一时并见,并则以次相乘’。
59.复发:指疾病的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势。
60.邪正盛衰: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61.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单纯的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长期的、复杂的疾病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多种变化,主要有1.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2.虚实转化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真实虚假).
62.邪正盛虚与病势的趋向和转归
63.正胜邪退: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积极抗御邪气,正气日趋强盛或战胜邪气,邪气日益衰减或被驱除。如:外感风寒、风热表证、病邪尚在肌表,正气也能驱邪外出,如能及时给予治疗,病邪即被驱除,正气得以修复而痊愈.
64.邪去正虚:指邪气被驱除,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已经消失,但疾病过程中正气亦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
65.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形成阴阳格拒的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或阴和阳中的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虚、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其属于病变的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病理变化,疾病多处于危重阶段。1.阴盛格阳2.阳盛格阴.
66.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去运动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67.气滞:即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停滞之证。而气郁,则主要是指气郁结而不得发散的病理状态。故气滞宜通,气郁宜散,但一般都将气滞与气郁通称为气机郁滞。
68.气逆:即气机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69.气陷:是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而下陷为主要病理状态。气陷病机与脾气虚损的关系最为密切。
70.气闭:即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病理状态.
71.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从而导致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72.血运失常: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瘀结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血寒,是导致血瘀的主要原因。
73.血瘀与瘀血的不同:血瘀是血行不畅所致,为病机概念。血瘀日久,易形成瘀血内生。而瘀血则是血瘀所致的病理产物,形成后加重血瘀状态,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故为病因概念。
74.正治与反治:是从所采用的药物的寒热性质、补泻效用与疾病的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提出的两种治法,都是治病求本治则的具体运用.
75.正治:是指逆疾病的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见的治疗原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寒者热之,故又称为‘逆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疾病。常用的正治法有以下四种1.寒者热之2.热者寒之3.虚则补之4.实则泻之.
76.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其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相一致的疾病。常用的反治法有以下几种1.寒因寒用2.热因热用:指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简称为以热治热3.塞因塞用4.通因通用。
一、扁鹊传
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
旅社的客人长桑先生来到,扁鹊唯独认为他不寻常,常常恭敬地接待他。长桑先生也了解扁鹊不是一般人。往来十多年后,长桑先生才招呼扁鹊避开众人私下坐谈。
2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與之同,不出三日必閒。”居二日半,簡子寤。
扁鹊说:“血脉{脉象}正常,你惊怪什么?从前秦穆公曾经患过像这样的病,过了七天才醒。现在你主君的病跟他相同,不出三天一定病愈。”过了两天半,赵简子醒了。
3、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陰,论得其阳。病应見於大表,不出千里,決者至众,不可曲止也。
知道了病人外在症状,就能推知内部的病因病机;诊察到内部的病因病机,我就能推知外表的症状。疾病应是在身体的外表有所反应和表现,那么,只要是不超出千里范围的病人,判断出他内部的病变的方法很多。不可逐一详尽叙述。
4、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能够像圣人那样预先洞察疾病的隐微征兆,能够让高明的医生及早的治疗,那么疾病就可以治愈,身体可以存活。人们所担忧的,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二、华佗传
1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沛国的相陈珪推荐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也征召他,都不依从。华佗通晓养性的方法,当时的人以为他已经年龄将近百岁,然而华佗却有壮年人的面貌。
2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随即如同华佗所说,病人立刻吐出一条蛇样的寄生虫,悬挂在车边,打算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小儿在门前戏耍,迎面看见病人,自言自语地说:“好像遇到了我的父亲,车边的寄生虫就是证明。”
3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华佗告诉吴普说:“人的身体应当得到运动,只是不要使身体疲惫罢了。身体活动,那么水谷精气就能消化,血脉才能畅通,疾病也就不会发生,就好像转动的门轴不朽烂的道理一样。”因此古代长寿的人从事导引的锻炼活动,像熊那样直立,像鸱鸟那样回头,伸展腰部,活动各个关节,以求不易衰老。
三、皇甫谧传
1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於我何有?
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以便培养孟子,曾子的父亲杀猪以便取信儿子,难道我居住没有选好邻居,教育有缺失吗?为什么你如此的鲁莽愚钝呢!正身勤学,自然是你自己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2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皇甫谧于是感动而受到激发,跟从乡里叫席坦的人学习,勤奋努力而不懈怠。家居清贫,就亲自播种收获,带着经书干农活,于是广泛研究各家典籍的理论。性格沉静而少思寡欲,才有了高尚的志向,以著书为追求目标,自称玄晏先生。
3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梁柳做百姓时来拜访我,我迎送他不出门,饭食不外是咸菜,清贫的人不把酒肉当作礼节。现在他做了郡守就为他饯行,这是认为城阳太守高贵而认为粱柳低贱。难道符合古人之道吗?这不是我心安的事情。”
4臣以旭弊,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纲不闲,鸟兽为翠。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
我因为患风痹,沉迷于学术旨趣研究,由于疾病而弃官隐退。散发于山林之中,对人伦纲纪不熟悉,与飞鸟走兽相依伴。陛下您选拔人才,一并收取了我这样的不才之人。
四、丹溪翁传
1、翁以母病脾,於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於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於医致力焉。
丹溪翁因为母亲患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习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感慨地说:“读书人如果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烧毁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2、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张、李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罗知悌接待丹溪翁也特别地喜欢,立即把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各家的医书传授给丹溪翁,为丹溪翁传播并宣扬三家的主旨,并且完全依据医经做决断,同时说:“完全抛弃你以往所学的东西,它们不正确。”
3、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教之亹亹忘疲。
别人固执拘泥于古代的医术,丹溪翁却能灵活变通和取舍,然而最终也跟古代治病的原则符合。一时间学医的人都像声音跟随像影子一样依附。丹溪翁勤奋不倦地教导他们而忘了疲劳。
4、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像丹溪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
五、《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真假言论分庭抗礼,诸子之言纷繁杂乱。至了秦始皇时,为此事忧患,于是烧毁天下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
2、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每一本书整理完毕,刘向就分条列出书的篇目,摘取内容提要,记录并且上奏君王。正逢刘向去世,汉哀帝又让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集诸书而编成《七略》,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我选取其中主要内容,用来编成目录书籍。
3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生死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医经是探究人体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
六、《伤寒论》序
1、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染上不平常的疾病,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地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恭屈膝,恭敬地盼望巫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没有办法了,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着可活百年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付给平庸的医生,任凭他们摆布。
2、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已经消灭,变成死尸,深深埋在地下,白白地为他们哭泣。痛心呀!整个社会上追求名利的读书人昏沉不醒,没有谁能觉醒省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轻生,那还谈得上什么荣华权势呢?
3、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经络气府腧穴,阴阳交会贯通;人体的生理病理玄妙隐微,幽深奥秘,变化难以穷尽。如果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究其中的道理要旨呢?
4、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事理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知道事理的人要次一等。多听广记,就是智的次一等。我一向崇尚医术,请允许我尊奉这些话。
七、《外台秘要》序
1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讨简则功倍力烦,取舍则论甘忌苦。永言笔削,未暇尸之。
但是年代久远,书籍残缺不全,论述详细的内容虽然很多,论述简略的内容有的却很深奥。探求简册就工夫成倍劳力烦重,取舍简册就忌惮辛苦,总是说要修订,可是没有时间主持此事。
2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今并味精英,钤其要抄,俾夜作昼,经之营之。
他们各自在论著中随意展示自己的风格气派,彼此互相矛盾。有的篇目重复混乱,有的研究比较繁杂。我如今汇总探究其中的精华,把握其中的奥妙,夜以继日,对各家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八、《黄帝内经素
问》序
1.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
假如天资聪明,就能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生而知之的人,对经文正确地理解的标准,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注释,未曾有走路不遵循路径,出入不经由门户的。
2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更新,普遍地救助民众,好像鲜花绿叶一样递相繁荣,声名和实际相符合。这大概是《内经》教育的显著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3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
凡是添加的文字,都用红色书写,使今本和古本务必区分,文字不相混杂。这样或许能使圣人的旨意显明,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陈述阐发,有如众星宿高悬天际,奎宿和张宿次序不乱,又如深泉清净明澈,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全能分辨。
九、《类经》序
1、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而彻底探究天文,下而深入研求地理,中而详尽了解人事。大如阴阳变化的规律,小如草木昆虫的生态、音律象数的肇端、脏腑经络的原委,没有什么不是逐条指出并陈列的。
2、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弁毛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可是又有人把医学看成小技能,连同《内经》这部书也像弁髦等无用之物一样地弃置,这难道是大智慧有眼力的人吗?
3、自是而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
从此就条理分明,纲目列举,晦涩的内容清楚,隐微的道理显露,大小问题完全明畅,分歧之处全部透彻,一翻开书本便像一道道门户彻底打开,非常细微的含义都历历在目。
4、第以人心积习既久,讹以传讹,即决长波犹虞难涤,使辨之不力,将终无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只是因为人们心目中养成的习惯已经长久了,错误相传,即使放开长河之水,还担心难于洗除,假使辨别不力,可能永远没有补救改正的时候了。这是我反复思考而不敢回避的原因。
十、《温病条辨》叙
1、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疎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
爱好学习的医生都知道遵循正确的方向,但是贪求常规沿用旧法的医生,仍旧认为各自老师的说法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是稍微了解了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主旨,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
2、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谷,效法各家。
3、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
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任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评定而把书稿交付刊印。
十一、养生论
1、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草木,其能久乎?
厚味熬煎他们的脏腑,酒浆伤害他们的肠胃,香气腐蚀他们的骨髓,喜怒扰乱他们的正气,思虑消耗他们的精神,哀乐危害他们宁静纯粹的情绪。对于渺小单薄的身躯,侵害的不只一个途径;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遭受摧残。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忍受长久呢?
2、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即使稍微觉悟,也都是在遇到病害的初始叹息悔恨,而不知道在疾病没有隐兆时就加以防范。这就如同齐恒侯患上将死之重病,却要迁怒于扁鹊的先见之明。把自己觉察到痛苦的时日,当作疾病的开始。病害从细微的方面酿成,却在症状显著时才去救治,所以有没有功效的治疗;奔走生活在普通人当中,因此有一般的寿命。
十二、大医精诚
1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麤至浅之思,其不殆哉?
如果对于最精微的医事,用最粗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危险吗?
2、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救治危重的病人,虽然认为牲畜低贱,认为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类和牲畜是一样的。
医古文重点语句翻译
一、《扁鹊传》二、《华佗传》
三、《皇甫谧传》四、《丹溪翁传》
五、《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六、《伤寒论》序七、《外台秘要》序
八、《黄帝内经素问》序
九、《类经》序十、《温病条辨》叙
十一、《养生论》十二、《大医精诚》
正常人体解剖学
书本中提及的重要部位的具体位置和构成。
1.颈部:境界:颈部上界以下颌体下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上肢分界。分区: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前为固有颈部,后为项区。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分为三区:1、颈前区2、胸锁乳突肌区3、颈外侧区
2.下颌下三角:境界:由下颌体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容:下颌下腺,血管,神经,淋巴结。
3.颈动脉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容:三角内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部分颈外侧深淋巴结。(组成: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
4.肌三角:境界: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5.椎动脉三角:境界:由前斜角肌内侧缘,颈长肌外侧缘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
6.枕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容: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7.锁骨上三角:境界: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肌下腹和锁骨上缘中1/3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容:锁骨下静脉及静脉角,锁骨下动脉,臂丛。
8.腹股沟三角: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界为腹壁下动脉,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9.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上部深层,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
10.听诊三角:位于肩胛骨内侧。其上内侧界为斜方肌的外下缘,上外侧界为肩胛骨内侧缘的下部,下界为背阔肌上缘。
11.腰上三角:位于背阔肌深面,第12肋的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侧缘,外侧界为腹内斜肌后上缘,上界为第12肋。
12.腰下三角:位于腰区下部。由髂嵴、腹外斜肌后缘和背阔肌前下缘围成。
13.三边孔:是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14.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外侧界为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旋肱后血管通过。
15.肌腱袖:又称肩袖,是在肩部的活动肩关节的重要肌肉。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所组成。(作用: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肩关节脱位或者扭伤,常导致肌腱袖破裂)
16.肩胛动脉网:是由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旋肩胛动脉的分支彼此吻合形成的动脉网。
17.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者构成等腰三角形。
18.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和尺骨鹰嘴3者形成一尖向前的三角形
19.Nelaton线:侧卧并屈髋关节90~度时,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为Nelaton线。正常时该线恰通过股骨大转子尖
20.颈干角:股骨颈的长轴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之间的夹角,成人正常为-°若°,为髋外翻;°,为髋内翻。
21.踝管:是小腿深筋膜在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骨结节间,所形成的筋膜间隙。(通过的结构由前至后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22.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其内含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23.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前壁为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结构:前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24.简述枕下神经,枕大神经和第3枕神经的来源和分布。
枕下神经:是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之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
枕大神经:是第2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在斜方肌起点处、上项线下方浅出,伴枕动脉分支上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第3枕神经:是第3颈神经后支的皮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于项上部皮肤。
25.简述脊柱区各层肌肉的名称和神经支配。
脊柱区的肌肉由浅入深可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斜方肌和背阔肌,由副神经,胸背神经支配;第二层在项部有夹肌和肩胛提肌,在背部有菱形肌和上、下后锯肌,由颈神经后支,肩胛背神经,肋间神经;第三层为竖脊肌和横突棘肌,由脊神经后支支配;第四层包括项部的椎枕肌群和腰背部深层的一些小肌,由颈神经后支,腰神经支配。
26.简述椎动脉的起始,行程及分段。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
行程:第1段:自起始处至穿第6颈椎横突孔之前;第2段:穿经第6~1颈椎横突孔;第3段:经枕下三角入颅;第4段:颅内部。
27.小脑延髓池穿刺的操作过程及其针刺经过的层次结构。
在枕项部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或第2颈椎棘突上方进针。穿刺针经皮肤、浅筋膜、深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该池。成人从皮肤到寰枕后膜的距离大约4~5cm。穿刺针穿经寰枕后膜时有阻挡感,当阻力消失并有脑脊液流出时,表明穿刺针已进入小脑延髓池
28.腋窝的构成:由一尖,一底和四壁构成。尖,由第1肋骨外缘,锁骨中1/3段和肩胛骨上缘所围成。底,被皮肤,浅筋膜和液筋膜所封闭。四壁,分为前、后、内侧、外侧壁。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构成。后壁由肩胛骨、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上4个肋骨和肋间肌构成。外侧壁由股二头肌长、短头和股骨结节间沟,喙肱肌构成。
29.腋窝内容: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1段胸上动脉,2段胸外侧动脉,胸肩峰动脉,3段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2腋静脉3臂丛(组成:由上中下3干各股合成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分支:肌皮、正中、尺、桡、腋、胸背、臂内侧皮、前臂内侧皮、胸长、肩胛下、胸内外侧神经)
30.臀区由浅入深有哪些肌肉?由哪些血管神经支配?
浅层:臀大肌由臀下神经支配,阔筋膜张肌由臀上神经支配;中层自上而下:臀中肌由臀上神经支配,上孖肌由骶丛分支支配,闭孔内肌由由闭孔内肌神经支配,下孖肌由骶丛神经支配,股方肌由骶丛分支支配;深层:臀下肌由臀上神经支配,闭孔外肌由闭孔神经及骶丛分支支配。臀上动脉浅支营养臀大肌,深支营养臀中、小肌。臀下动脉供应臀大肌。
31.什么叫梨状肌上、下孔?各有哪些结构通过?
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下缘之间各有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梨状肌上孔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32.椎骨之间的连结有哪些?
寰枕关节,寰枢关节,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黄韧带
33.哪些是大隐静脉行径的标志点?它收集哪些属支?熟悉大隐静脉的行径、属支临床意义?
标志点主要有内踝、股骨内侧髁后2cm、耻骨结节外下方。(属支主要有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大隐静脉在内踝前方比较表浅,是静脉输血、输液的主要部位。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时,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所以要明白各属支及走行。
34.股三角的境界?股三角由浅入深、由内向外,有哪些神经、血管和淋巴结?
答: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侧向内侧分别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
股三角内由内向外依次为:股深淋巴结和脂肪、股管、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股神经。
35.腘窝:境界: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内下界和外下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内容:由浅至深: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腓总神经
36.分布于股前内侧区的皮神经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股神经内侧皮支
腓总神经损伤出现的问题:足下垂、内翻畸形
37.简述女性乳房淋巴回流。乳房外侧部→腋胸肌淋巴结群;乳房上部→腋淋巴结尖群;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内下部→膈上淋巴结
38构成肘关节动脉网的动脉有哪些?各来自何动脉?
答:桡侧副动脉与桡侧返动脉吻合;中副动脉和骨间返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后支与尺侧返动脉后支吻合;尺侧下副动脉前支和尺侧返动脉前支吻合。桡侧副动脉、中副动脉起自肱深动脉;尺侧上、下副动脉起自肱动脉;桡侧返动脉起自桡动脉;尺侧返动脉前、后支起自尺动脉。
跟腱组成: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
脊柱区组成:项部,背部,腰部,骶尾部。
乳腺癌转移首先侵犯胸肌淋巴结
前臂前群肌主要受正中神经,尺神经支配;前臂后群肌主要受桡神经支配
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 人体最厚筋膜:髂胫束
全身最大的肌肉:背阔肌 最长的:竖脊肌 下肢最长肌肉:缝匠肌
隐静脉裂孔(隐股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
筛筋膜:隐静脉裂孔的表面被覆的筋膜较薄,且为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所穿行,形似筛状
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
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呈卵圆形。
锁胸筋膜:为胸壁深筋膜的深层的一部分,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不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
肱骨肌管: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形成一个由内上向外下的围绕肱骨中份后面的螺旋型管道
腋鞘:为椎前筋膜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1、下肢全长由髂前上棘至内踝尖、小腿长由股骨内侧踝最高点至内踝尖。
2、坐骨神经体表投影为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中、内1/3至腘窝上角的连线。
3、穿行于梨状肌下孔的结构由外侧至内侧大致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
4、坐骨小孔由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共同围成,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
5、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有五条属支分别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
6、肌腔隙与血管腔隙位于腹股沟韧带、髋骨之间,由髂耻弓分隔成外侧肌腔隙与内侧的血管腔隙是腹腔、盆腔与股前区间重要通道。
7、收肌管内通行的结构由前向后有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以及周围的淋巴管。
8、参与组成腘窝上内侧界的半腱肌、半膜肌与上外侧界股二头肌的肌腱均能触及。
9、腘窝的内容由浅入深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腓总神经。
10、踝管结构由前向后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1.腋腔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构成。
2.腋腔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构成。
3.腋腔主要内容腋动脉及分支,臂丛及分支,腋静脉及属支,腋淋巴结群、疏松结缔组织
4.腋动脉第1段的前方有胸大肌、锁胸筋膜、胸肩峰血管、头静脉、胸外侧神经。
5.腋动脉第3段的分支有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
6.通过四边孔的是腋神经、旋肱后动脉。
7.穿过锁胸筋膜的结构是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胸外侧神经。
8.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将其划分为3段。
9.腋淋巴结群有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
10.臂丛后束有腋神经桡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等分支。
11.腋鞘内有腋动脉腋静脉臂丛。
12.肌腱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
13.肘窝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下外侧界为肱桡肌。
14.肘窝内的神经位于桡侧的是桡神经,尺侧的是正中神经。
15.骨间前神经来自正中神经,骨间后神经是桡神经深支的延续。
16.肱骨肌管内有桡神经肱深动脉通过。
17.肩胛动脉网由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旋肩胛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
18.腋动脉第3段的前方是正中神经内侧根胸大肌。
19.腋动脉第2段的内侧有腋静脉臂丛内侧束。
20.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指深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与旋前方肌浅面之间。
21.屈肌支持带的桡侧端分两层附着于手舟骨结节大多角骨结节,其间腔隙称腕桡侧管
22.腕尺侧管内通过尺神经尺动、静脉。
23.掌长肌腱细而表浅,经屈肌支持带浅面下行入手掌,续为掌腱膜。
1梨状肌痉挛可压迫哪些神经?
答:臀上神经、臀下神经、阴部神经、股后皮神经和坐骨神经。
2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什么神经?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答:腓骨颈骨折可能损伤腓总神经。腓总神经损伤经绕行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小腿的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
3小腿前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腓深神经损伤,足部出现足下垂和不能伸趾症状,第1、2趾相对缘皮肤感觉障碍。
4小腿外侧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腓浅神经损伤。腓浅神经损伤导致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面皮肤除外)感觉障碍。
5小腿后群肌肉麻痹是什么神经损伤?足部产生什么症状?
答:小腿后群肌肉麻痹是胫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导致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内翻力弱,足底皮肤感觉障碍明显,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
6活体上如何触摸足背动脉?
答: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行于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7镰刀砍在足背上(相当于舟骨的背面),由浅入深可能损伤哪些结构?
答:皮肤、浅筋膜、足背浅静脉(大隐静脉)及皮神经、深筋膜(伸肌下支持带)、踇长深肌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8腋腔后壁如何构成?有哪些神经血管经何处通向肩胛骨背面?
答: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旋肩胛血管通过三边孔,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四边孔通向肩胛骨背面。
9肘窝如何构成?其内有哪些结构?如何排列?
答: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底为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内容:肱二头肌腱位于桡侧,其尺侧为肱动脉和两条伴行静脉及桡、尺血管,最尺侧为正中神经。肘深淋巴结位于肱动脉分叉处。
10腋动脉第2段毗邻关系如何?发出哪些分支?
答:位于胸小肌后方。前方有胸大肌及其筋膜、胸小肌及其筋膜;后方有臂丛后束和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为臂丛内侧束和腋静脉。发出胸外侧动脉。
11前臂屈肌后间隙的境界如何?如有感染时,炎症可向何处扩散?
答:前臂屈肌后间隙在指深屈肌和拇长区肌腱后方,旋前圆肌前方,其内侧界为尺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外侧界为桡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感染时,可向远侧经腕管蔓延至掌中间隙。
12乳癌根治术中清除腋淋巴结时,需保护好哪些结构?一旦有神经损伤可致哪些肌肉瘫痪?出现那些症状?
答:需保护腋静脉、头静脉、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胸背神经损伤可导致背阔肌瘫痪,出现伸上肢无力,患者在攀登时不能提升躯干。胸长神经损伤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13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何神经?出现何症状?
答: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14腕管是如何构成的?内通过什么结构?
答:腕管是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15鱼际肌包括哪些?受什么神经支配?
答:鱼际肌包括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和拇收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受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受尺神经支配。
无机化学知识小结
第一章溶液
一、常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质量浓度ρb=mb/v(kg.m-3)2、质量分数ωb=mb/m总(%)
3、物质的量浓度Cb=nb/v(mol/L)4、摩尔分数xb=nb/n总(%)
5、质量摩尔浓度(bB定义为溶质B的物质量nB除以溶剂A的质量)
Bb=nB/mA(mol/kg)bB=mB/(mA?mb)
二、在稀溶液中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单位为标准)
1、稀溶液的依数性(非电解质稀溶液)
定义:如蒸汽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等性质与溶质的本质无关,仅取决于溶液的性质,即与溶质粒子的数目有关。
(1)蒸汽压下降(?p)kpa?p=pA0XB=nB/(nA+nB)?P0A
P0A:为纯溶剂在一定温度下的蒸汽压(kpa)
XB:为B的摩尔质数P:为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蒸汽压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溶液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近似地与溶质B的摩尔浓度成正比。
?P=KbB(K为(PA0*MA)/)
(2)同理:沸点升高?Tb?Tb=KbbB→MB=?
凝固点下降?TfbB→MB=?
(3)渗透压(范特霍夫定律)π
在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与溶质额本性无关。
π=cBRT
Π是渗透压,cB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R是摩尔气体常数,T是绝对温度MB=
(4)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生理等渗溶液--mol/L)
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1、化学平衡的几个特点
(1)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2)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进行的最大限度,此时反应系统中的各物质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这是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
(3)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平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直至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1、稀溶液中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对于在理想溶液中进行的任一可逆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其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分别表示物质A、D、E、F在平衡时的量浓度;括号内的表示物质的相对浓度;右侧为缩写,因为标准浓度、
2、气体混合物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对于任一理想气体的可逆反应
等表示物质在平衡时的分压,等表示物质的相对平衡分压。因标准压力为kpa,故不能省略分母项。
因此,对任一可逆反应
式中的表达式分别为平衡状态时各物质以其标准状态为参考量求得的相对分压或相对浓度。在实际化学平衡计算中,多采用标准平衡常数。
反应中纯固体、纯液体或稀溶液中的水不算进
K1为为反应系数的倍数,例K2为反应系数的3倍
互逆反应的k值关系
3、多重平衡规则
在多重平衡系统中,如果某一平衡反应可以由几个平衡反应相加(或相减)得到,泽则该平衡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于几个平衡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的乘积(或商),这种关系为多重平衡规则。
例(1)反应1
(2)反应2
(3)反应3
由(1)+(2)=(3)得
4、化学平衡的计算
转化率(α)=(平衡时该物质已转化的量/反应前该物质的总量)╳%
转化率(α)=(某反应物起始浓度--某反应物平衡浓度)/反应物起始浓度
转化率越大,表示反应经行的程度大。转化率与平衡常数有明显不同,转化率与反应系统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且必须明确指出是反应物中哪种物质的转化率。
第二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商Q会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在一定温度下达平衡时,其商为Q(对溶液来说)
其中CA等表示A在某一时刻物质的量浓度;等表示物质A在某一时刻的相对浓度。
Q的表达式对于气体反应为
其中PA等表示在某一时刻的分压,等为物质A在某一时刻的相对分压。
用Q与的相对大小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当相等时,化学平衡。(2)当Q时,平衡正向自发进行。
(3)当Q时,平衡逆向自发进行。
归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向进行。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改变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当温度、体积不变时,改变系统中任意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分压,化学平衡将移动。如果增大反应物的分压或减小生成物的分压,反应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若减小反应物的分压或增大生成物的分压,反应商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二)、改变总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任一气相反应
设反应系统的体积变化时,系统的总压力改变x倍,系统中各组分的分压也相应改变x倍,此时反应商为:
式中:为气体组分的计量系数,反应物为负值,生成物为正值。为气体分子数增加反应;反之为气体分子减小的分压,若为0为气体分子不变的反应。
(1)当反应前后计量数不变,即,平衡不发生移动。
(2)当或0,平衡发生改变。总压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总压减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总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三)、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在定温定容的条件下,加入惰性气体,平衡不发生移动
2、在定温定压的条件下,加入的惰性气体,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通过化学热力学可以导出温度与标准常数的关系式
式中:表示在温度T下的标准平衡常数,为标准摩尔焓变(即为定压热),R为摩尔气体常数,取值为8.,r为反应。
(1)、当反应为吸热反应时,0。当温度升高时,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正);当温度降低时,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逆)。
(2)、当反应为放热时,0,当温度升高时,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逆);
当温度降低时,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正)。
4、总结:
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力或温度),平衡就会向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第三章酸碱平衡
第一节酸碱理论的发展
1、酸碱的定义:凡是能够给质子(H+)的物质称为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物质称为碱。
2、共轭酸碱:酸给出质子后变成其共轭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其共轭酸。其通式为:酸≒碱+质子。
在酸碱质子理论中没有盐的概念,电离理论中的盐,在质子理论中都是离子
酸或离子碱。
3、酸碱反应的实质:两对共轭酸碱的质子传递效应。
质子论把电离理论中的弱酸、弱碱的电离,水的自偶电离,
酸碱中和,离子的水解都归为质子传递反应,同时把一些
非水质子溶剂中的反应也归为质子传递效应。
强酸→弱碱强碱→弱酸(箭头后表示前者的共轭物)
4、酸碱强度:在同一弱碱中,不同酸碱的强弱取决于酸碱本性。酸给出质子的能力强,酸性强;碱接受质子的能力强,碱性强。
5、酸碱电子理论:(1)、酸碱定义:凡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酸;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物质都称为碱。酸是电子对的受体,碱是电子对的给体。
(2)、反应类型:酸碱加合反应(Ag++cl-==AgCl)
碱取代反应
[Fe(SCN)6]3-+3OH-==Fe(OH)3+6SCN-
酸取代反应
[Cu(NH3)4)2++4H+==Cu2++4NH4+
双取代反应
HAc=NaOH==NaAc+H2O
第二节强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按是否为完全解离可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液中溶质质点的数量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质无关。
第三节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1、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和溶液的PH
水的电离平衡为
平衡表达式为:
2、一元弱酸(碱)的质子传递平衡
(1)、解离常数:以一元弱酸HAc,NH4为例
HAc≒H++Ac-
NH4+H2O≒H+=NH3H2O
Ac-+H2O≒HAc+OH-
平衡常数为酸的质子传递平衡常数,简称酸常数,同理,平衡常数为碱的质子传递平衡常数,简称碱常数。其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两者相乘为水的离子积。
(2)、解离度: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的解离程度可用解离度表示。用α表示。
α=(已解离的分子/解离前的分子总数)╳%
解离度的大小除决定于电解质的本性外,还与外界因素如溶剂、温度、溶液的浓度等有关。同一电解质溶液,浓度越稀,解离度越大。
(3)、一元弱酸(弱碱)的质子传递平衡的就是计算
设一元弱酸的浓度为cmol/L,当时,忽略水的质子自递平衡,只考虑弱酸的质子传递平衡,则:
当弱酸比较弱,浓度又不太稀,一般或者α5%,c-[H+]≈C,则式子可为
同理,碱的为
(4)、稀释定理
解离常数与解离度的关系
设一元弱酸HA的起始浓度为cmol/L,解离常数为解离度为α
HAH++A-
相对起始浓度c00
相对平衡浓度c-cαcαcα
当≥或α5%,1-α≈1时,
同理,对于一元弱碱可推导出:
3、两性物质的质子传递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中,把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常见的两性物质有三种类型:
①两性阴离子,如HCO3-、H2PO4-、HPO42-;
②阳离子酸和阴离子碱组成的两性物质(弱酸弱碱盐),如NH4Ac;
③氨基酸型两性物质(以NH3+—CHR—COO-为代表)。
两性物质水溶液的酸碱性,可根据酸常数和碱常数的相对大小来判断,若酸常数大于碱常数,水溶液成酸性;若酸常数小于碱常数,水溶液成碱性。
两个公式:(ges)表示共轭酸
4、酸碱质子传递平衡的移动
1、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该电解质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从而降低弱电解质解离度的现象。
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溶液的解离度影响较大。
2、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其它强电解质时,该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将会稍有增大,这种影响称为盐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在产生同离子效应时,必然伴随盐效应,但稀溶液中,盐效应的影响比同离子效应要弱得多,一般将盐效应的影响忽略不计,只考虑同离子效应。
第四节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组成及作用原理
缓冲溶液的组成:由一对共轭酸碱组成。组成缓冲溶液的一对酸碱称为缓冲或缓冲系。
缓冲溶液:是一种能抵抗少量强酸、强碱和水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如:HAc-NaAc;NH3-NH4Cl;Na2CO3-NaHCO3
2、缓冲溶液pH的计算
(ges)为共轭酸,(gej)为共轭碱。
缓冲范围:该式称为缓冲溶液的有效pH范围3,简称缓冲范围。
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1.缓冲对的为一定值时,缓冲对的总浓度越大,缓冲能力越大。2.缓冲溶液的为一定值时,缓冲对比值为1:1时,缓冲能力越大。
3、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可能有计算题)
需要制备某一特定pH值的缓冲溶液时,应按下列原则和步骤进行:
1.计算所需缓冲对的量
2.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3.总浓度要相宜
4.计算所需缓冲对的量
5.用仪器进行校正
第四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节溶度积原理
1、溶度积常数
溶度积常数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2、溶度积与溶解度(可能计算题)
(一)AB型难溶强电解质
设AB型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为smol/L,则
AB(s)?A++B-
平衡浓度ss
(二)AB2或A2B型难溶强电解质
AB2(S)?A2++2B-其平衡浓度为s。S为溶解度
(三)AB3型或A3B型
AB3(s)?A3++3B-其平衡浓度分别为s,3s,s为溶解度
(四)、AmBn型难溶强电解质
AmBn(s)?mAn++nBm-其平衡浓度为ms,ns,s为溶解度
(五)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关系
1、仅适用于溶解度很小的难溶强电解质
2、仅适用于溶解后解离出的离子在水溶液中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的难溶强电解质,不适用易水解的难溶强电解质。
3、仅适用于溶解后一步完全解离的难溶强电解质。
补充:溶度积规则
在任意情况下,某难溶强电解质任意中,其混合任意中离子相对浓度的幂的乘积称为离子积,用Q表示。
在一定温度下,Q的数值不确定,仅仅是q的一个特例。
在任何给定的溶液中,当Q=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当Q时,溶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反之,溶液过于饱和,沉淀从溶液中析出。
第二节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有可能计算题)
1、沉淀的生成:只要满足离子积大于溶解平衡常数就行。
2、沉淀的溶解
(1)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
平衡时有
开始沉淀时,须满足
沉淀完全时,即当[Mn+]≤10-5mol/L,需满足
(2)难溶金属硫化物沉淀的溶解:了解一下,可参考《无机化学》的73页
3、分步沉淀:可参考《无机化学》的74页例5-8
4、沉淀的转化
(1)溶解度大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小的沉淀
根据转化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判断转化的可能性。沉淀转化的平衡常数越大,此种转化将进行的越完全,1,转化可以进行,≥,一般认为完全转化。
(2)溶解度小的转化为溶解度大的沉淀
由溶解度较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较大的沉淀,由于转化反应的1,这种转化比较困难。当两种沉淀的溶解相差不是太大,控制一定条件,还是可以实现的。
5、同离子效应与盐效应
(1)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难溶强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溶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减小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在难溶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不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使难溶强电解质略有增大的效应,称为盐效应。
在产生讨论组效应时,也产生盐效应。由于稀溶液中,同离子效应的影响较大,盐效应的影响较小,当两种效应存在时,以同离子效应的影响为主。
要使沉淀完全,往往加入过量沉淀剂,一般沉淀剂过量20%~50%即可。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是反应前后有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反应。也可定义为氧化还原电对之间电子的传递反应。
2、氧化值
氧化值的规则:1、在任何形态的单质中,元素的氧化值为0。2、氢在化合物中的氧化值一般为+1,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的氧化值为-1。3、在化合物中,氧的氧化值一般为-2,但在过氧化物中,氧的氧化值为-1,在超氧化物中,为-1/2,。在氟氧化物中,为+2。4、在所氟化物中,氟的氧化值为-1。5、在中性分子中,所有元素的氧化值的代数和为0。6、在离子化合物中,单原子离子,元素的氧化值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多原子离子,所有元素的氧化值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1)氧化值法:氧化剂的氧化值降低的总数必须等于还原剂的氧化值升高的总数。
(2)离子-电子法: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可能有一道题,步骤和方法请看书本85页的例题6-4、6-5。)
第二节电极电势
1、原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的符号(可能有一道题)
原电池的书写有以下规定:一般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电解质溶液依次写在中间,金属电极材料写在左右两边的外侧,最外侧标明正负极。用单垂线“
”表示不同物相之间的界面,同一相内不同物质用逗号隔开。用双垂线“
”表示盐桥。组成电池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s,g,l),溶液要注明浓度C,气体要注明压力(p),此外还要注明外界压力和温度(标准压力、.15K常可省略)。
例cl2(kpa)+2Fe2+(1.0mol/L)?2cl--(2.0mol/L)+2Fe3+(0.1mol/L)的原电池符号为
(--)Pt
Fe2+(1.0mol/L),Fe3+(0.1mol/L)
cl--(2.0mol/L)
cl2(kpa)
pt(+)
(3)常用电极的类型
、金属--金属离子电极、气体--离子电极、氧化还原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请看课本第89页)
2、电极电势
(1)概念:金属和其盐溶液之间形成双电层结构而产生的电势差叫做金属的平衡电极电势,简称电极电势,用符号E(M+/M)表示,单位为V(伏)。
(2)标准氢电极:在.15K下,氢气分压为kpa。氢离子浓度为1mol/L,这样的电极叫做标准氢电极(可简写为SHE、NHE),其标注准电极电势。
(3)标准电极电势
原电池电动势是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间的电势差,等于正极的电极电势减去负极的电极电势,可表示为
如果要确定某电极的相对电极电势值,可把该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由于标准氢电极为0伏,这样根据测量的该原电池的电极电势,即可确定待测电极的相对电极电势。若构成原电池的两电极均为标准态,则测得的电动势就为标准电动势,用符号表示
在标准状态下,以标准氢电极为比较标准而测得的相对电极电势就称为某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用符号表示,单位为V。
使用标准电极电势时应注意的问题请看课本91页。
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1、能斯特方程式
对于任意一个电极反应:
由热力学推导,其电极电势的内斯特方程式为:
当T=.15K时,代入相关常数,得:
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氧化型浓度愈大、还原型浓度越小,E值越大;还原型浓度愈大、氧化型浓度越小,E值越小。但在一般情况下,直接加大或减小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对电极电势影响不会很大,电极电势的大小主要还是决定于体现电极本性的标准电极电势值。但当氧化型、还原型的那个受其他平衡的影响变化较大或在反应式中的其他相关物质的系数较大时,电极电势的变化较大。
规律:降低氧化型物质浓度或增大还原型物质浓度,电极电势减小;反之,电极电势增大。
3、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对于H+位于氧化型一端的电极反应,增大H+的浓度,电极电势值增大,反之,电极电势值减小。
当大多数含氧酸或含酸盐作为氧化剂是,溶液酸度的提高总是是电对的E值增大,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氧化能力。反之,一些较低氧化态的含氧酸及其盐,或氢氧化物的还原能力总是随着溶液碱性的加强而增强。
4、沉淀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若(氧化型)(还原型),则氧化型物质浓度降低得多,电对的电极电势也降低;反之,(氧化型)(还原型),则还原型物质浓度降低得多,电对的电极电势会升高。
5、配合物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由于难溶化合物或配合物的生成使氧化型的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值会变小,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减小,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加大。若难溶化合物或配合物的生成使还原型的离子浓度减小时,电极电势会变大,氧化型物质的氧化性加大,还原型物质的还原性减小。
无机化学
第一章:溶液
第二章:化学平衡
第三章:酸碱平衡
第四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复习小技巧
12
复习秘籍
1.远离寝室,找一个自习室,如果耐力不够,建议多人一起自习。
2.准备一个手表,手机调静音放包里(以免自己以看时间为由玩手机)
3.带相关课本,笔,以及草稿本(以供写写画画)。
流程:
1.通读课本(6小时左右),并在本上边写边记。
如果老师划重点,那就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所有的重点。如果没有,那你就自己整理。
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理解有印象,不用刻意记。如果不想写就在课本上划也行,不过效果会打折哟。
2.找一下历年的题目做,练手感而已,了解出题的节奏。(3小时)
这时最重要的当然不是正确率,而是进一步熟悉课本。小编所习惯的做法是把每道题答案都从课本上找出来,没复习到位的抄在题目旁边一遍。
3.重新看自己整理过的东西一遍,有个印象。翻看就好,(30分钟)
4.根据题型,重点复习(1小时)
5,这样基本上就没问题了,不过如果你还不放心,那就做“小抄”吧,嘻嘻!
“小抄一”:根据你复习过得东西,一遍一遍过,记完的就划掉,剩下的抄写记忆。重复不到五次,剩下的东西基本上就没多少了。按重点词提示记忆就好。
“小抄二”:从学霸那里得到的笔记,抄上那么五遍试试。
6.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复习
期末考试的时候,合理安排各科的复习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能做到高效复习。首先,对于学的好的科目,可以把复习时间挪一些给平时的弱势科目。最后,在期末考试复习期间要做到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一些时间去运动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好好复习,备战考试。
希望大家立马行动起来,好好复习,最最重要的是要在考试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哦!最后祝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欢
迎
关
注
编辑:杨凯
排版:安俊凯
审稿:廖晨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