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论文
最in解读
前言其实Masquelet技术可以一直追溯到年,距今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管状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由于伤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往往是灾难性的,以至于病例绝对数量不会很多。
虽然Masquelet技术经过临床检验行之有效,但是有关报道始终较为少见,大宗病例或者系统综述更是罕见,队列对照或者RCT研究则是无从谈起。
今天和各位同道分享的就是仅凭一例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肱骨干大段骨缺损就登上今年JSES杂志的个案报道。
病情回顾
46岁女性,乐队指挥,不慎摔倒,右侧肱骨干横行骨折(AO/OTA12-A3)。
医院治疗方案:肱骨顺行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
A:骨折X线,B:髓内钉治疗术后
术后四个月,患者再次摔伤右臂,X线提示假体周围骨折,骨折线位于髓内钉远端水平,之前的干部骨折尚未有明显愈合征象。
医院再次收治,手术方案:取出髓内钉,更换解剖锁定板,采用绝对稳定技术。
C:肱骨干假体周围骨折,D:更换板钉系统内固定术后
二次手术术后2月及4月随访,影像学检查均未见骨痂形成。术后4月X线片提示钢板变形。
E:术后4月随访
医院,医院医生的建议是夹板制动患肢,希望以此提高固定稳定性,继续观察。术后8月随访仍然没有骨痂形成迹象,钢板已处在断裂前期,部分螺钉出现退钉。
F:术后8月
患医院。
术前计划
取出原有钢板,骨折端清除失活骨组织及周围疤痕,而后视缺损范围设定3种重建方案:
A缺损4cm,肢体短缩后直接钢板内固定。
B缺损4-7cm,肢体部分短缩联合自体髂骨植骨后钢板内固定。
C缺损7cm,Masquelet技术。
术中清创完毕后,断端骨缺损达到12cm,遂采用Masquelet技术。手术要点如下:
一期手术
上臂后侧入路,皮肤切口20cm,显露并保护桡神经及尺神经,取出原有钢板及螺钉。
彻底清除骨折端周围失活组织直至断端有新鲜渗血,评估骨缺损达到12cm。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制成管状占位器。注意将占位器拿出体外进行硬化,以防止期间产热对创面局部组织产生热损伤。占位器硬化成形后放入骨缺损区,近远两端骨折断端均套入包裹。
采用一块DepuySynthes3.5肱骨远端关节外LCP固定两端肱骨,骨水泥占位器用皮质骨螺钉经钢板固定。
术后允许患者在可耐受情况下使用患肢。
二期手术
于一期术后第五周施行。
使用DepuySynthes扩髓灌洗吸引系统收集股骨骨髓及松质骨共50ml,与β-TCP混合。两者混合比例为4:1。
原手术入路进入,显露并保护桡神经及尺神经,显露骨缺损区。小心切开覆盖在骨水泥占位器表面新形成的假性滑膜层,取出占位器。
将自体骨-βTCP混合物植入假性滑膜层鞘管,缝合鞘管。关闭手术切口。
术后患肢吊带制动,不鼓励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
术后患者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保守观察2周后基本恢复。术后6周及12周随访时发现骨填充物的近端2cm范围出现骨吸收。作者推测是一期手术清创不够彻底,使得疤痕组织长入并干扰了骨填充物与肱骨的融合。决定进行三期手术予以干预。
A:二期术后即刻,B:术后6周,C:术后12周
三期手术
清除骨折近端周围疤痕组织,取自体髂骨植骨。
术后患者吊带制动6周。
术后8周随访影像学检查可见移植物和肱骨融合,而后功能锻炼逐步开始。
A:三期术后2月,B术后5月
最终患者肘关节活动度为:屈80°,伸°,旋前旋后正常。肩关节活动度到位,肱三头肌肌力4级。
相对简单的肱骨干横行骨折患者却历经2年多前前后后5次手术才最终得以治愈。不得不说第一、二次的手术医师在其中并没有扮演积极的角色。仔细看第一、二次手术的X线片,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瑕疵。
首先选择髓内钉治疗本身就值得商榷。简单骨折通常要求的是骨块间加压,骨折一期愈合。再者对于骨折线位于肱骨干远端,顺行髓内钉的长度也不够,距离冠状窝顶点尚有一定距离。这也间接造成了局部应力集中,二次骨折恰恰就发生在此。最后看远端的两枚交锁钉也明显过长,这势必会给患者造成局部不适。二次手术更换锁定钢板时也没有处理第一次骨折不愈合的问题,而是只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