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周团队17级见习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感受吧~
在见习四天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以前学习的时候,我总觉得所学的知识太空洞,缺乏实际操作总会学了没多久就忘记。
——吴赛雅
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和畏惧,但我清楚地知道当我穿上白大褂,自己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了,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生理功能的康复技师。
——王明茜
我们看到一些卧床的病人,在过去,他们可能就要一辈子卧床不起,但现在通过一些有效的康健运动,很多病人的行动能力有了改善。
——孙芷莹
我认为自己不但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患者的心里想法和心理感受,这让我明白掌握好理论知识才是在临床上最重要的依据。
——李雅博
患者在搀扶下可以较稳定的行走,脸上也露出笑容,那笑容也是我们每个康复治疗师的动力。每天给予他的治疗、关照与精神上的支持,这让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陈广权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地方,是与患者的沟通方面。可以说,与患者的沟通在治疗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治疗师,必然需要与患者的沟通。
——岑霄铼
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实操教学、医院见习,对康复治疗这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见习让我感触到了你不仅要拥有一手好的技术你还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
——符史姬
见习,是一种体验,医院环境,医院事务流程,以及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知道只有先不断用书本充实自己的思想,才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让我去灵活运用。
——毛佳怡
医院接收的患者多为脑卒中
因此我们今天来谈谈脑卒中
01
概述
脑卒中(stroke)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
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脑部症状和引起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功能障碍。
02
病因
偏瘫病因多样复杂,总的来说都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3.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4.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
5.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6.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7.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吸烟酗酒)。
8.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9.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10.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
11.短暂性脑缺血与脑卒中史。
11.任何导致大脑损伤的原因都可引起偏瘫,脑血管病是引起偏瘫最常见的原因。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脑内感染、脑变性病及脱髓鞘病均可出现偏瘫。
03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无脑卒中病史但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主要是防治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针对已有短暂性脑缺血、腔隙性脑梗死等发生的人群。主要是在发作期积极治疗;在缓解期查找病因,消除危险因素。
三级预防:针对已经发生脑卒中的人群进行残疾、残障的预防。早期体位摆放,翻身训练等等,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04
主要功能障碍
1、运动功能障碍:
早期多变现为迟缓性瘫痪,在恢复过程中逐渐出现痉挛性瘫痪,并因为反射活动和肌张力的异常导致姿势异常、协调功能和平衡功能障碍。
其中最典型的是偏瘫。
(1)典型的痉挛模式
头部:颈部向患侧屈曲并旋转、面朝向健侧。
患侧上肢:肩胛骨回缩,肩带下降,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伴旋后;腕关节屈曲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对掌、内收、屈曲,其余四肢屈曲内收。
患侧下肢:骨盆旋后上提,髋关节后伸、内旋;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足内翻、脚趾屈曲内收。
(2)平衡障碍、步态异常。
2、偏身感觉障碍
3、认知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失语症、构音、吞咽功能障碍。
5、其他障碍:心理障碍
05
检查与康复评定(PT方向)
检查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康复评定:
1.影像学检查
(1)脑血管造影。
(2)CT(出血性卒中)
(3)MRI(缺血性卒中)
2.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方向)
1、Brunnstrom分期
在PT治疗的过程中,一般以该分期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2、痉挛评定:肌张力的评定改良Ashworth
3、平衡功能评定:分为坐位平衡和站立平衡。
4、步态的评定:患者常见画圈步态、长短步态、膝过伸步态等。
5、日程生活能力评定:改良巴氏指数
06
康复目标
一般以Brunnstrom各分期作为不同阶段的康复目标,除此之外还有:
预防并发症和继发障碍:防止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废用性萎缩、压疮、坠积性肺炎等。
07
各阶段治疗方案(PT方向)
BrunnstromⅠ期:迟缓期,相当于临床的急性期(又称为软瘫期),这时候的患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丧失。
BrunnstromⅡ、Ⅲ期:患者逐渐进入典型的痉挛期
除了急性期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因素之外,更因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程度的加强易导致偏瘫肢体畸形而影响预后。
BrunnstromⅣ、Ⅴ期:此期患者肌张力逐渐下降并趋于正常,分离运动渐渐完善。
该期,患者①坐位、站立平衡较好,并可以独立完成坐站转移②具有骨盆和下肢的运动控制能力,能较好的步行。
可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向更精细的运动模式发展。
08
治疗师与家属的共同参与
1、在发病3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时间越长则恢复越慢。治疗师需要合理预测患者的预后,不要给予对病情过大的信心。
2、康复的时机、方法、持续时间、并发症的控制都是可控的,但是疾病的病理情况和严重程度是不可控的。早期积极参与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功能障碍,但是否能够恢复从前是未知的。
3、家属的配合不仅仅限于及时的就医,还应该包括听从医护人员的宣教,及时的翻身和引导患者早期减少卧床时间,并督促患者的锻炼。
文字:吴赛雅、周鼎
排版:夏梦瑶、陈敏艳
上师大天华天韵康复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