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尺神经损伤感染
尺神经损伤治疗
尺神经损伤饮食
尺神经损伤医院
尺神经损伤用药
尺神经损伤特征

肌骨疼痛浅筋膜康复治疗法图文

肌骨疼痛浅筋膜康复治疗法(图文)

卢长国

一、微针刀疗法

二、肌骨拨筋疗

“综合考量、精准治疗”

基本理论篇

v中医外治法有很多方法是刺激浅筋膜的。

v???

v如:梅花针、火罐、捏脊、部分手法、火针、刮痧、浮针、揿针等等、、、、

v肌骨疼痛是指筋膜、骨骼、韧带、肌腱、肌肉因损伤或者劳损所产生的疼痛。

v一、急性损伤:包括跌打损伤、扭挫伤、运动创伤等。

v二、慢性损伤:指急性损伤延误治疗或者治疗不彻底不及时以及感受风、寒,湿,劳损等原因产生的疼痛。

v三、筋膜损伤。

v四、姿势不良、伏案工作过久等。

v软组织的损伤模式(筋伤):

v软组织损伤后会发生组织变性和渗出(筋出槽、筋错缝、滑膜嵌顿、无菌性炎症、疼痛、压痛、扳机点)→增生→修复→肌筋膜粘连→挛缩→硬化→钙化→骨化。是粘连组织逐渐萎缩变化的过程。

v“软派—筋柔骨正”;“硬派—骨正筋顺”

v慢性损伤疼痛模式:姿势不良→部分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良,肌肉缺氧→疲劳与疼痛、物质堆积→刺激神经→发炎疼痛→大脑皮质→疼痛!→肌肉紧张加剧。

软组织损伤力学:骨-肌腱-肌肉的结构性质依赖于肌腱本身、肌腱与骨的附着处、肌腱肌肉交界处三者的力学性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紧张-痉挛、扭转、弯曲、剪切等。这种必须形式可以有一种或者两种同时出现,如紧张和痉挛,是一个部位组织痉挛,相应部位组织必然紧张。而紧张的部位常是由于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拉伸,痉挛部位常是由于两个相同的作用力压缩。拉伸和压缩是一个运动的两种形式,但又因发病时间,部位和外力条件而有不同表现。因此,推拿按摩或者手法都必须依其相反的作用力大小和不同方向来进行治疗。

软组织损伤力学:骨-肌腱-肌肉的结构性质依赖于肌腱本身、肌腱与骨的附着处、肌腱肌肉交界处三者的力学性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紧张-痉挛、扭转、弯曲、剪切等。这种必须形式可以有一种或者两种同时出现,如紧张和痉挛,是一个部位组织痉挛,相应部位组织必然紧张。而紧张的部位常是由于两个方向相反的作用力拉伸,痉挛部位常是由于两个相同的作用力压缩。拉伸和压缩是一个运动的两种形式,但又因发病时间,部位和外力条件而有不同表现。因此,推拿按摩或者手法都必须依其相反的作用力大小和不同方向来进行治疗。

v目前,众多的学者在研究颈肩腰腿痛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认为:

v“应用人体软组织损伤力学,平衡力学,应用脊柱内外平衡”的观点,把人体看成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不仅看到脊椎损伤、退变、畸形的一面,还要看到机体适应、修复、代偿的另一面。

v肌动学观点

v正常的身体动作功能,必须要稳定平衡的肌肉系统来支撑身体,并且让身体在动能与静能下都能有最佳表现。

v肌纤维汇集起来形成肌束,肌肉在活动时,并不会启动所以肌纤维,有些纤维会处于‘储备状态’,当肌肉出现疲劳迹象时,才会开始运动。

v每个肌肉都有起点与止点,在日常活动中,起点维持不动,而终止点会移动。肌肉的主要终止点在骨骼上。

v他的位置不一定成直线排列,也有呈斜线走向(如腹斜肌),

v这样的排列方式能促使肌肉以减少的收缩量达到快速的动作,并节省收缩时消耗的能量。

v肌肉在动作的时候,须拉动其所依附的骨骼,所以在肌肉系统的排列方式,每个关节都被彼此方向相对的肌群覆盖着,即拮抗肌。

v拮抗肌群之间的平衡,是姿势保持正常的绝对关键要素。拮抗肌群之间缺乏平衡,可能会危害到骨骼的支撑状态,使下肢关节、骨盆、肩带及脊柱的负荷过多。每个动作都会牵涉到数个肌肉。

拮抗肌不平衡导致的脊柱侧弯

v筋膜:

v筋膜遍布全身,

v分为浅层筋膜、

v中层筋膜、

v深层筋膜三种。

v筋膜:

v1、作用:a:支持软组织,固定软组织。

vb:限制作用,通过提供牢固的界限,增加肌肉的强度。

vc:引导和塑型作用。

vd:包容和分隔作用:包容并引导体液,有利于防止感染的扩散。

ve:为分支的系统提供内部结构。

vf:使结缔组织再生。

v2、组成:深筋膜、浅筋膜、肌腱膜、肌包膜。

v浅筋膜

v长什么样?

在背部、浅筋膜以一个厚实的纤维片的形式延伸,一直从颈部到臀部区域,并且它很容易与深筋膜分离,沿着棘突和肩胛骨下缘与深筋膜附着在一起。

胸部区域的浅筋膜包绕颈阔肌,并且容易与深筋膜分离,除了在肋6水平。

浅筋膜内的神经末梢纤维,这很有可能是神经的卡压部位。

筋膜含有水分(胶原式),当水分干枯肌筋膜摩擦就会产生疼痛,也会沿着对侧出现疼痛。

肌筋膜短缩紧张就会形成结节

理论依据---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理论:

1、杠杆理论:

(1)由重力、动力、支点和杠杆组成。

(2)重力和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作用:将深层的病(力学上的如痉挛、力学平衡失调)提到浅层治疗。借助骨性结构,将骨性组织看成是一个异性杠杆。

2、弓弦理论:

v利用人体的四大生理弯曲将骨性组织看成弓的部分,而软组织看成弦的部分。其应力集中点分别在弓弦的交接部位和弦的中央部位;当弓弦弧增大时表示弓已拉开,则弦处于紧张状态,应力集中点在弦上。如项韧带钙化,多见于颈椎生理曲度增大的患者;当弓弦弧变小时表示弓没有拉开,其受力点在弓弦交接处,以颈椎为例则见于生理曲度变直或生理曲度反张,此时弓弦交接点(即应力集中点位于C1横突和C7横突,颈椎弓弦弧的长度为17土5mm,超过22mm为生理曲度增大,小于5mm为生理曲度变直。

v3、拉杆理论:

v当一根竖着的电线杆子,四周有四个固定的铁丝,当用力踏其中的一条固定铁丝时,则其他三根铁丝也与被踏的铁丝一样处于紧绷状态。如果将人体骨性组织看成是电线杆,四周的肌肉看成是固定电线杆的四根铁丝,当一块肌肉损伤痉挛时,则其他三个方向的肌肉也会出现痉挛状态,如果受伤处的软组织伤害感受器阈值太高,其他部位伤害感受器阈值低的情况下,则疼痛就不是原发部位了。

v4、链条理论:

病损处的疼痛由A传到B再传至C直到D点部位

评估:

v评估:一、视、触、动、量

v1、视:姿势(圆肩驼背、脊柱侧弯、上下交叉综合征、骨盆倾斜移位、步态)、皮肤改变等。

v姿势评估在肌骨疼痛中非常重要,

v如,高低肩,我们就要弄清楚是那些肌肉出现问题?有无脊柱侧弯等等。

v要了解肩周的肌肉作用。检查那块肌肉过紧、或者那块肌肉过弱(弱链),这样你的康复计划就出来了,没有评估就没有康复治疗嘛。

1、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2、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锯肌下部。3、前伸肩胛骨的肌肉有:前锯肌、胸小肌。4、后缩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和菱形肌。5、上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下部肌纤维和前锯肌下部肌纤维。6、下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

2、再如骨盆的问题是不是也要了解他们相关肌肉情况,当然骨盆的问题不止肌肉问题,还有其他问题。骨盆运动的作用肌

1.使骨盆前倾的作用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2.使骨盆后倾的作用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梨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3.使骨盆向同侧倾的作用肌:臀中肌、臀小肌。4.使骨盆向对侧旋转的作用肌:臀大肌、梨状肌。5.使骨盆向同侧旋转的作用肌:臀中肌前部、臀小肌前部。

2、触:触诊→解剖层次、结构

了解→形态特点生理状态→进行检测评估

↘病理变化治疗反应↗实操

第一步:皮肤、皮下:肿胀、血肿、脂肪

厚度及完整性,局部温度、湿度↑/↓。

牵拉试验→了解损伤程度;

滑动试验→了解粘连。

第二步:

触诊骨性标志→注意走向、压痛、畸形部位

查脊柱→注意棘突、横突的排列、位置对称

查肌肉→注意痉挛、肌萎、结节、压痛部位

注意触诊→肌肉激发点→可能将疼痛传至较远处

↘皮温高→可能急性损伤。

查肌腱、韧带→注意肿胀感觉柔软→急性损伤

↘痛性结节↘

条索样包块→慢性损伤

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但不是唯一)

2、结节:

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结节的好发部位:

1.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

7.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

结节的区别

方法:对比法:

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2.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节

动:关节活动度:目测法,方法简便、迅速。可嘱被检查者做几项简单动作,如能完成,视为关节活动正常。如某项动作不能完成,再详细检查。 (1)上肢:被检查者站立位,双手下垂——表示肘关节伸直正常;双上肢上举,两手合拢,放在颈后——双肩外展、外旋及肘屈曲正常;双手置于背后,手指触及对侧肩胛骨肩关节内旋、后伸正常;两肘屈曲贴靠胸壁,掌心朝上能翻转朝下桡尺关节正常。 (2)下肢:双足跟提起,脚尖着地,慢慢蹲下,至足跟能触及臀部,再站起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伸直,踝关节背伸、跖屈正常。 

(3)颈部:屈颈时颏部可触及胸骨柄前屈正常;后伸鼻尖与额部在同一水平后伸正常;耳垂能触及同侧肩部侧屈正常;下颌能触及同侧肩部旋转正常。 (4)腰部:膝伸直位,腰前屈手指可触及足或地面前屈正常;后伸手指尖达腘窝上方后伸正常;侧屈手指尖达同侧膝之侧方侧屈正常;旋转时,双肩连线与骨盆横径交叉角约30°正常。 需要检查的人群:骨骼出现胀痛、酸痛、刺痛、烧灼样痛、麻痛、放射性痛、跳痛的人群。

4、量:测量

二、量表

数字分级法(NRS)

疼痛强度评分Wong-Baker脸

视觉模拟法(VAS-划线法)

划一长线(一般长为10cm),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让患者在线上的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

无痛剧痛

由评估者根据患者划×的位置测算其疼痛程度

另一人体重要的稳定核心系统---腹内压系统

v是由腹腔肌肉共同收缩,让腹腔容积减少,使其内压上升;而主要就是腹横肌、腹内斜肌、横膈膜、多裂肌这些肌肉收缩,可紧缩腹腔,稳定腰椎部,建立一个封闭的圆柱体的压力空间。

v人体的体重由后侧的脊椎及前侧的腹内压承担,腹内压系统是一个维持我们躯体稳定并承重的系统,这个系统一旦失能,就会连带产生其他结构上与力学上的失调,使脊椎承受的压力增加,造成脊椎相关的病变。

一、第一章

肌骨疼痛浅筋膜松解疗法----

------微针刀治疗-------

v简介:

v微针刀是在小针刀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安全的方法。该疗法是运用医学原理,首先确定疼痛是什么动作或什么姿势状态下产生的,然后分析该动作的参与肌群或维持该姿势稳定性的参与肌群,结合解剖学结构和力学平衡结构确定其中最易损伤的肌肉,然后对该肌肉的起点、中点和止点进行治疗,以达到调整肌肉的痉挛状态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v特点:

v微针刀疗法:

v特点:a:刀口只有0.35--0.4mm或者0.5mm,每个切割点最多切割3刀。

vb:进针深度为1.0cm左右。

vc:不用激素、不用麻药。

vd:以切割深浅筋膜为主。

ve:疗效立竿见影。

vf:刀法以切割为主。

v注意事项:

v1、治疗局部有破损,感染或溃疡者。

v2、人体体温超过38.5的发烧者。

v3、空腹血糖超过8.0MM01/L;餐后超过12MM01/L者。

v4、体质极度虚弱者。

v5、患有恶性病者。

v6、传染病者。

v7、高血压患者:高压:?mmHg

v低压:?mmHg

v8、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

v9、早孕期3个月内孕妇。

v10、易浅无深。

v11、尽可能少取点。

v12、术后12小时不沾水。

v指法、刀法:

v左手---定位指法

v1、拇指下按下拉法

v拇指下按后拉,按压后拉过的地方即刻进针。

v2、拇指点揉法

v拇指便按揉便寻找筋节点,遇到紧张的肌肉或者筋节便可进针。

v3、双指夹持棘突下压法

v适用范围:用于颈椎、胸椎、腰椎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时的准确定位。具体操作:医者左手无名指与中指紧夹于定位椎体棘突(或棘突间隙)两侧,垂直下压,无名指与中指指尖外侧缘即为定位椎体关节突关节囊定点处。

v4、三指一线等距下压法

v适用范围:

v用于胸椎、腰椎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时的准确定位,尤其是体态偏胖,脂肪较厚的病人。具体操作:医者左手中指与食指紧夹于定位椎体棘突(或棘突间隙)两侧,垂直下压,同时拇指在与中、食指同一水线上距食指外侧2.5㎝处同时下压,食指外侧与拇指之间的中点即为关节突关节囊进针点,

v5、拇食指加持分压法

v适用范围:

v用于肋骨、喙突、条索结节处松解时的准确定位。具体操作:医者拇指与食指分夹于肋骨、喙突、条索结节处定位软组织两侧,向骨突方向下压,拇、食指之间即为进针点。

v临床操作针刀指向骨突或条索结节中心。

v6、抓捏提起法

v适用范围:

v用于浅层软组织区有明显的条索结节或片状粘连损伤代谢障碍,而深层有重要脏器的无法避开时,如肩井穴区处斜方肌损伤的松解、面部皮层肌肉的松解。具体操作:医者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弯曲用力抓取肩井区斜方肌握于三指之间使其劳损斜方肌位置固定安全,远离肺尖,临床操作针刀指向拇指、食指和中指抓取的肩井区斜方肌内条索结节。

v7、两指分张法

v适用范围:

v用于疏松的浅层软组织区片状粘连损伤代谢障碍,需浅层松解的,如腘窝区浅筋膜松解,腹壁肌损伤的松解具体操作:医者用拇指、食指用力向外分推劳损疏松的软组织使其位置相对固定,临床操作针刀斜刺指向拇指、食指分张开的软组织。

v右手---操作刀法

v1、三指持刀法---医者用拇指、食指持针柄(作为动力点可做进退发力动作)、中指抵针身(做为定向支点);小指抵于施术区皮肤做为操控支点以控制针刀进入人体内深度。

v2、四指持刀法---医者用拇指、食指持针柄(作为动力点可做进退发力动作)、中指、无名指抵针身(做为定向支点);小指抵于施术区皮肤做为操控支点以控制针刀进入人体内深度。

v3、一指固定两指持针法:左手拇指固定,右手拇食指持针。

v操作方法:

v针刀临床常用刀法

v1、患者皮肤无菌消毒、必要时摊上无菌孔巾。

v2、医者戴上无菌手套。

v3、沿肌纤维纵向切割。

v4、慢刀法以缓慢进刀、出刀为特点,针刀推进过程中可停顿也可不停顿,适用于透皮后各层粘连的松解,多用于高敏患者单点小范围的非麻醉下松解。

v2、快刀法

v以快速进出刀为特点,一般瞬间完成整个操作,适用于表浅的筋膜及软组织粘连劳损。

v3留刀法

v针刀在完成松解治疗任务后,不急于出刀,留置于施术部位松解层次一段时间,一般留置针刀5-15分钟,以达到进一步增加针感,调整局部张力,激发应激,减少渗出,刷新患者针刀切割动态不良感受为针刀留置静态良性感受;适用于慢性久病粘连较重的患者。

v4、密集刀法

v采取一定局部范围内多点位的施术松解治疗方法,适用于浅层软组织大面积广泛的劳损粘连。

v5、单点分层扇形松解刀法

v利用单个进针点分别进行浅层、中层、深层的单平面扇形松解。

v适用于严重颈椎病的椎周软组织的松解。

v6、单点分层锥形松解刀法

v利用单个进针点分别进行浅层、中层、深层的多个平面扇形松解,适用于严重的多层次肌肉软组织粘连劳损的松解,如臀部肌群的广泛严重劳损。

v7、十字切开刀法

v指针刀松解过程中采用两个互相垂直的刀口线方向进行双向松解,以充分减涨、减压。

v适用于各种滑囊炎、各种严重的筋膜、肌肉粘连劳损,脂肪疝、关节囊损伤。

v8、“米”字样切割。

v9、“???”片状样切割。

v10、“c”c字样切割。

v11、“.”点状样切割。

v疗程:3-5次为一个疗法,间隔1-3天。

v1-3个疗程。

二、第二章

肌骨拨筋疗法----

--------肌骨分级拨筋-----

手法与分级图

v治疗特点:是以骨突为重要标准点、以骨为杠杆,以肌肉起止点为重点;拨筋治疗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框架(筋膜)、一个网状体,从而简化复杂的病因病理,肌骨疗法认为手法治疗可将人体分为后面观、前面观和四肢。后面观:脊柱-5椎(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24体(椎体)八孔;前面观:3腔(胸腔、腹腔、盆腔)1柄(胸骨柄)12肋,一锁一联(锁骨、耻骨联合);四肢:4肢16节(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X2;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X2)。

v从治疗区域上分:

v1、后面:脊柱分为“三横五竖”,骶部:八孔(相当于中医八髎穴)两嵴一尾(尾椎);

v2、前面:两锁一柄两肋缘,一带两嵴一联合;

v3、四肢:主张以所病关节为核心相连关节为依附的“一关三节”(病灶关节和上下两个关节---共3节)。

v4、腹内4肌(横膈膜、腹横肌、腹内斜肌、多裂肌)。

v手法技巧与核心:贴紧皮肤,前推后拉;下按肌肤向上挑。紧贴皮肤度旋转;牵拉和呼吸相结合。

v达到“筋顺骨正,气血自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治病强身的目的。

v手法精简为切法、禅法、推法、弹拨、点法、拿法、定点牵张(导引)、呼吸调节8个方法。强调手法强度。调整肌肉平衡、松解筋膜、骨正气顺,达到“筋正骨顺”。本套拨筋方法用时短、易掌握、见效快。具有松解粘连,防止挛缩,纠正解剖位置,恢复肌肉平衡,止痛的效果。

v手法与分级

v一、切法

vA、浅筋膜:垂肩坠肘,拇指直立,余四指弯曲拇指紧贴食指,指尖贴于肌肤;患者拇指尖紧贴肌肤余四指轻放患者皮肤,拇指用力向下左右、上下拨动,。

vB、深筋膜:垂肩坠肘,拇指第一节弯曲,余指自然放置皮肤。指尖下按到肌肉层左右、上下拨动。

vC、骨膜:垂肩坠肘,拇指第一节弯曲,余指自然放置皮肤。指尖下按到骨面层左右、上下拨动。

v1、切法:

v2、禅法:垂肩坠肘,拇指直立,余四指弯曲拇指紧贴食指,拇指指腹贴于皮肤做来回摆动。图

v3、推法

vA、拇指直推:垂肩坠肘,拇指张开,四指并拢,拇指用力向前推。图

vB、拇食指推:垂肩坠肘,握拳,拇指在外微微张开,向前推进。

vC、推皮肤---(像小二捏脊);(2)、刮---拇指侧峰刮,刮痧,闪罐,轻推---贴着皮肤缓慢轻推。图

vD、双手拇指对推:十指伸直,拇指张开,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交叉推进。图

vE、拳面推:大拇指在外握拳,用拳面滚动前推后拉,可单推也可双手推。图

v说明:浅筋膜推加介质,深筋膜干推。

v4、弹拨:

vA、浅筋膜法:垂肩坠肘,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张开,拇指指腹轻按皮肤向前推、用力下压向后拉。

vB、深筋膜法:垂肩坠肘,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张开,拇指指腹按于皮下向前推、用力下压向后拉。

vC、骨膜法:垂肩坠肘,五指自然伸直,拇指张开,拇指指腹按于骨面前推、贴于骨膜向后拉。

vD、按于皮肤、皮下、按于骨面三个不同层次分浅筋膜、深筋膜、骨膜,方向是侧面弹拨。快速向外上弹拨,如弹琴。

v5、点法:

vA、点揉:垂肩坠肘,五指伸直,拇指张开,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点揉;大面积可用拳面、大拇指在外握拳,用五指中指节和掌根节拳面;或拇指伸直,是指中节弯曲形成两指紧靠。图:

vB、点旋法:拇指或者拳面按压后旋转(可左可右)

v(a)、浅筋膜:力量贴于皮肤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点揉即可。

v(b)、深筋膜:贴于皮肤用一定力量下按,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点揉。

v(c)、骨膜:按压至骨面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点揉。

vB、点按:垂肩坠肘,五指伸直,拇指张开,拇指用力下按不动30秒--1分钟;大面积可用拳面、大拇指在外握拳,用五指中指节和掌根节拳面;或拇指伸直,食指中节弯曲两指紧靠,握拳其余三指微退后,用食指中节或者拇指点揉。

v(a)、浅筋膜:力量贴于皮肤,拇指用力下按不动30秒--1分钟。

v(b)、深筋膜:贴于皮肤用一定力量下按,拇指用力下按不动30秒--1分钟

v(c)、骨膜:按压至骨面拇指用力下按不动30秒--1分钟。

v拿法:

vA、深拿:深处拿起肌肉向上滑动至皮下,有弹拨声。

vB、浅拿:贴着皮肤缓慢轻推轻拿,或者如捏脊一样。

v7、定点牵伸法

vA、定点牵张:垂肩坠肘,一手拇指点按在特定部位,另一手在远端牵拉。

vB、导引(定点牵拉):一手或双手按在患者一定部位(特定部位)施力,同时让患者发力或者配合呼吸,每次15-30秒。

8、呼吸调整法:略、、、、

v二、组合分级手法

v浅筋膜手法:(1)推皮肤---(像小儿捏脊);(2)、刮---指刮,(3)拿推---提拿皮肤缓慢向前轻推轻拿。(4)借助器械---如闪罐,刮痧。

v深筋膜手法:压揉—逐渐用力压;拿—深处拿起肌肉向上滑动至皮下,有弹拨声;牵伸导引—定点牵张:垂肩坠肘,一手拇指点按在特定部位,另一手在远端牵拉。导引:一手或双手按在患者一定部位(特定部位)施力,同时让患者发力或者配合呼吸,每次15-30秒。点揉:垂肩坠肘,五指伸直,拇指张开,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点揉。

v点按:垂肩坠肘,五指伸直,拇指张开,拇指用力下按不动5-15秒钟。均可借助器械。

v骨膜手法:(1)、弹拨手法(2)、牵拉导引法(3)、切法手法。(4)、点法等。均可借助器械。

v注:手法前细评估、找痛点、摸筋结;筋出槽需复位;遇痛点不放过、慢慢做;定位准、舒适疗。

三、第三章

疾病治疗系列

-----肌骨疼痛全身筋结点----

颈椎病

v一.颈椎病

v(一)颈椎病—锥动脉型(头痛.头昏.嗜睡)

v治疗点:1.下项线筋结点

v2.颈1横突筋结点

v3.颈脊突旁筋结点

v(二)颈椎病—神经根型.颈肩型(颈肩臂痛手麻)

v治疗点:1.颈胸1脊突旁筋结点

v2.颈7横突尖筋结点

v(三)颈椎病―斜角肌综合征型

v1病理:a.动脉受压

vb.臂丛神经受压

vc.迷走神经受压

v2症状:a.颈肩抽动与不安

vb.肩部千斤重感,不能耐受衣之压力

vc.肩胛骨内侧发热发酸发痛发胀

vd臂手疼痛肿胀麻木针刺感烧灼感

vc.前臂与手无力

vf上举困难费力

vg.心慌胸闷胸痛心绞痛

vh.失眠易激怒沮丧

vi.半边躯体感乏力畏寒怕冷

vj.恶心,咳嗽时头晕

vk.幻肢痛

v3治疗位点:1.颈1横突筋结点

v2.颈脊突旁筋结点

v3.胸锁关节内下缘筋结点

v4.颈34横突旁筋结点

二、肩周炎(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

v治疗位点1.喙突筋结点

v2.小结节筋结点

v3.大结节筋结点

v4.盂下结节筋结点

v5.肩胛骨内上角筋结点

v6.斜角肌治疗点

v三:肱骨外上髁处疼痛:

v(都有提重物疼痛的共性)

v分析动作:

v1:端重物疼痛,按肱二头肌损伤治疗

v2:扫地疼痛,按肱三头肌损伤治疗

v3:倒开水,拧毛巾疼痛,按桡侧腕伸肌损伤治疗

v

v分析疼痛部位:

v1:肱二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前下方

v2:肱三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后下方

v3:桡侧腕伸肌损伤疼痛的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尖上

v治疗点1.肱骨外上髁筋结点

v2.桡骨茎突筋结点

v3.肱二头肌筋结点

v4.肱三头肌筋结点

v四、拇指腱鞘炎

v治疗点:1.腕横韧带筋结点

v2.拇长屈肌肌腹

v3.该腱鞘子骨上方筋结点

v五、腕管综合征

v症状:1.至少三个以上手指麻木

v2.手指掌心疼痛感针刺感,晨僵

v3.拇指笨掘无力,持物易脱落

v4.两拇指对比,患侧不灵活

v5.屈腕试验阳性

v治疗点:1.腕横韧带筋结点

v2.针(0.6mm)具腕管减压

v六.落枕

v治疗点1.斜角肌筋结点

v2.斜方肌筋结点

v七.面神经炎、面肌痉挛

v治疗点1.颈1横突筋结点

v2.颈脊突旁筋结点

v3.针刺后溪穴

v八:腰部疾病:

v腰部的运动轴:1:前屈:损伤的部位,腰骶三角区。前屈等同于坐位,可引起类似于

vL5,S1节段椎间盘症状

v2:后伸:损伤的部位:腰肋三角区

v3:左右旋转:损伤的部位:腰大肌,腹外斜肌。左右旋转等同于翻身动作

v4:左右侧弯:腰三横突损伤

v总结:1、腰骶三角区刀法针法相同,在区域内找结节点治疗。

v2、腰肋三角区刀法只在L1-2棘突旁松解,圆利针法将针尖向下平刺,针体刺结节点即可。

v3、腰大肌刀法只在L1-2、L5-S1棘突旁松解,圆利针针法在L4横突尖下方进针,达到阻力干感后,再向下进针2cm即可,目的是避开肾下极。

v4、腹外斜肌一般用圆利针在肌腹上穿过即可。

v5、腰三横突综合症一般用刀法在L3棘突旁同侧松解即可。

v腰大肌损伤: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肌肉

v临床症状:

v1:翻身疼痛。

v2: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会引起腰腿痛。

v3:在急性损伤时腰部没有具体的压痛点。

v4:有深在的叩击痛。

v5:臀部歪向一侧。

v6:小腿的外侧麻痛。

v7:膝关节内侧痛。

v8:早晨不能久睡。

v9:生理曲度变直,人为垫高腰部形成生理曲度疼痛可暂时缓解。

v10:可引起结肠炎表现,阳痿、早泄表现。

v11:腹股沟疼痛。

v腰椎神经解剖:(类椎间盘突出症)

v1:L2-3突出:腹股沟疼痛,膝腱反射(+)。

v2:L3-4突出:大腿前侧疼痛、腰痛、膝腱反射(+)。

v3:L4-5突出:腰痛、大腿后侧痛、小腿前侧痛、小腿外侧疼痛、拇趾背伸试验(+)。

v4:L5-S1突出:腰痛、大腿、小腿后侧疼痛、跟腱反射(+)。

v5:腰骶三角区劳损会引起L4~5L5-S1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产生类似L4~5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

v类似L4-5,L5-S1椎间盘卡压症状的病症:

v1:腰大肌损伤。

v2:腰骶三角区劳损。

v3:骶结节韧带损。

v4:梨状肌损伤。

v股骨头坏死:

v1:腰大肌。

v2:阔筋膜张肌。

v3:股内收肌。

v4:腰骶三角。

v5:股直肌。

v6:梨状肌。

v腹股沟疼痛的病症:

v1:髂腰肌损伤,包括腰大肌和髂肌。

v2:腹外斜肌损伤:腹外斜肌前侧肌纤维形成腹股沟韧带。

v3:股内收肌损伤。

v4:L1-2神经卡压。

v下肢肿胀病因:1:肾性下肢肿。2:脉管炎。3:血栓。4:腹股沟筋膜卡压。

v梨状肌损伤:

v症状:1、坐骨神经卡压症状(神经压迫):下肢发麻

v2、间歇性跛行(血管压迫):间歇性跛行

v诊断间歇性跛行先要患者行走,以右腿为例:

v向前走症状明显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腰大肌;向后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二头肌;向右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阔筋膜张肌;向左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内收肌。

v梨状肌损伤的检查:

v目前教科书上的检查动作设计的不是太科学。我的检查动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90度,将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作一连线,为三角形的一个底边,在臀部以此底边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点部位即位梨状肌的投影部位,再按软组织损伤特点看其是否有结节压痛,如果有即诊断梨状肌损伤。

v腰痛,腿不痛

v常见病名1.急性腰扭伤

v2.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退行变。腰椎压缩性骨折

v3.腰3横突综合征

v4.腹外斜肌劳损

v5.腰椎间盘突岀症

v治疗点:1.腰脊突旁筋结点

v2.腰4横突筋膜筋结点

v3.髂前上棘筋结点

v4.十二肋筋结点

v九、慢性腰臀腿(包括腹股沟)趾痛、麻、无力、酸胀、巴筋感、抽动感、肌萎缩

v常见病名:1.腰椎间盘突岀症

v2.腰椎滑脱

v3.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退行变

v4.梨状肌综合征

v5.髂翼外三肌劳损

v6.慢性臀上皮神经炎.

v7.髂胫束劳损

v治疗理念:重点1.重建腰椎力学平衡、2.恢复腰椎生理曲度、3.解除血管及神经根、神经干、神经支受压4.适度运动与锻炼5避免.不良体位与姿式

v治疗点:1.腰15脊突旁筋结点

v2.腰4横突筋膜筋结点

v3.骶髂关节、髂后上棘处筋结点

v4.大转子尖周围筋结点

v5.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股方肌挛缩(发紧)肌纤维

v6.髂胫束中点筋结点

v7.臀肌粗隆筋结点

v8.坐骨结节筋结点

v9.胫骨前肌筋结点

v十、股外侧皮神经炎

v治疗点:腹股沟韧带上方索条

v十一、臀上皮神经炎

v症状:1,急性期有剧列疼痛、腰腿活动受限需双手扶它物方可翻身起坐。多见于车祸或运动训练

v2.慢性期臀上部酸胀或刺痛,可放射至大腿后侧但不过膝,腰痛可有可无、有者亦轻,

v3.该神经髂嵴出口处可触及索条、筋结

v4.慢性期可因日常小动作诱发,如晒衣服、咳嗽、打喷嚏、转身等

v治疗点:1.急牲性期在髂嵴缘手法或刺血拔罐

v2.慢性期治疗点:

v1)腰5脊突旁筋结点

v2)髂嵴缘、髂后上棘处筋结点

v3.同侧骶髂关节筋结点

v4.腹外斜肌髂前上棘处筋结点

v膝内侧痛:

v1、髂胫束损伤。

v2、内侧副韧带损伤。

v3、股内收肌损伤。

v4、腰大肌劳损。

v5、L3横突综合症。

v6、缝匠肌损伤

v膝外侧痛:

v1、髂胫束损伤。

v2、外侧副韧带损伤。

v3、股内收肌损伤。

v动作分析:

v上楼疼痛:股四头肌损伤。

v下楼疼痛:

v1、下楼膝前痛为髌下脂肪垫劳损;

v2、下楼膝后痛为腘绳肌损伤、髌下脂肪垫劳损。

v治疗:跟据解剖,我们认识到髌骨为膝关节的一块活动籽骨,功能是协调膝关节运动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则膝关节的活动也受限制,膝关节疼痛的病中绝大多数是髌骨的活动范围受限。治疗上只需将髌骨四周的卡压筋膜松解,则膝关节活动就正常。

v上楼痛松解:

v10点、11点、1点、2点位的筋膜。

v2、下楼痛松解:4点、5点、7点、8点位的筋膜。

v3、内侧痛松解:2点、3点、4点位的筋膜。

v4、外侧痛松解:8点、9点、10点位的筋膜。

v5、对严重增生的膝关节,在髌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条横行的筋膜进行切断松解,然后根据以上所讲的软组织损伤理论治疗相关的肌肉组织。

v治疗方法:

v1.按筋结点治疗

v2.钟表法

v对髌骨外上方滑囊炎的治疗:

v水曲穴(即足临泣穴,同侧)

v膝痛穴(相当于手五里穴,对侧)

v五虎擒羊穴(包括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穴)。

v毫针方法:先扎水曲穴、膝痛穴后叫患者缓慢地屈伸膝关节,18次左右,后扎五虎擒羊穴,留针30分钟。

v十三:踝关节扭伤

v1.针踝痛点

v2.手法

v3.大黄姜黄枳子处敷

v十四:踝关节疼痛:

v1、内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内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

v2、外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外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

v十五:足跟痛:

v1、跟骨骨刺:起步痛,行走后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

v2、跟骨脂肪垫劳损:起步不痛,越走越痛;

v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重;

v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

v5、膑下脂肪垫劳损:将手按压内外膝眼后跟骨压痛消失,放开后跟骨压痛出现;

v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双下肢长短,然后屈膝90度,再次比双下肢长短,原来长的脚变短了,短的脚变长了为骨盆移位;

v7、髋关节外旋:走路时患侧呈现外八字;

v8、足弓畸形:有扁平足或足弓增大;

v9、骶棘肌劳损;

v10、C6-7棘突旁软组织劳损;

v治疗:机理:足跟痛属运动性损伤所致,人体运动最易损伤的C6-7、腰骶区,膝关节区。根据运动损伤原理,在此三区寻找筋节点进行治疗即可,多数患者在骶棘肌附着点、C5-6棘突旁有劳损点,以及髌骨4点、5点、7点、8点位可扪及条索,用超微针刀进行切割,骨盆移位的患者在腰骶三角区上的筋节点松解,疗效立竿见影。

v十六:乳腺增生:

v微针刀治疗点:

v1、T3,4同侧棘突旁;

v2、膻中穴附近筋结点

--------------完-------------

赞赏

长按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
白颠疯是如何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x.com/csssstz/352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