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Supracondylarfractureofthehumerus)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和Volkmann挛缩,因此在19世纪50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在年,Gartland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Gartland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3型,I型:无移位;II型:轻度移位;III型:严重移位。Gartland伸直型I型损伤通常是无移位的横行骨折。可以出现肘关节的广泛肿胀,但是不会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表现。伸直型II型骨折通常被描述为“轻度向后移位”或旋转,通常需要进行复位。伸直型(III型)骨折通常为斜行骨折合并严重的移位和旋转。当骨折移位程度加大时,神经或血管损伤的风险也会增加。并发症1、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其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末梢循环不良,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直屈曲手指时引起剧痛等,应立即将肘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敷料,经短时间观察后血运无改善者,应及时探查肱动脉。痉挛的动脉可用温盐水湿敷,动脉用普鲁卡因封闭。确有血管损伤者,应行修补手术。前臂肿胀加重,骨筋膜间室压力高者,应切开骨筋膜室减压。2、肘内翻是常见的髁上骨折晚期畸形,发生率达30%。对肘内翻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如骨折时肱骨内髁骺线发育不均衡;骨折远折段旋转未矫正;或在复位后由于前臂的自然旋前位及与上臂形成一向内侧的夹角,又导致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未能矫正,因尺偏发生率高,故要求对尺偏型骨折应准确复位或矫枉过正,使之轻度桡偏。在整复骨折复位后1周,拍X线正位片,根据骨痂在骨折端内、外分布情况预测肘内翻发生与否,若预知有肘内翻发生,在充分麻醉下手法轻揉折骨矫正于伸直位固定。肘内翻畸形并不影响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影响外观及患者心理。畸形超过20deg;以上,伤后1~2年畸形稳定则可行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截骨术矫正。3、肘外翻肘外翻很少发生,可见于肱骨外髁骨折复位不良病例。严重时引起尺神经炎,应及早行神经前移或截骨矫正术。4、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较多见,桡神经及尺神经损伤少见,主要因局部压迫、牵扯或挫伤,断裂者少见。随着骨折整复大多数于伤后数周内可自行恢复,若伤后8周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探查并作适当处理。5、肘关节骨化性肌炎在功能恢复期,强力被动伸屈肘关节,可导致关节周围出现大量骨化块,致使关节又肿胀,主动屈伸活动逐渐减少。遇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被动牵拉关节,并应制动数周,以后再重新开始主动练习关节屈伸活动。在儿童很少有手术切除增生骨性组织的必要。
相关阅读: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
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甲氧补骨脂素甲氧补骨脂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x.com/csssstz/4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