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的10个小故事是原书的编辑从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的录音里面节选出来的,可读性非常强。胡老临床经验丰富,说话掷地有声,让人信服,启发很大。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编者按(原书编者,以下同):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编者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编者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医院(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克,金樱子30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编者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编者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来源:中医书友会(zhongyishuyou),本文摘自《胡希恕医论医案》,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名医熊继柏:中医如何看病?▲熊继柏国家级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湖南中医院特聘中医学术顾问。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哪本书:内科、外科、中基、中诊等等,都告诉我们要辨证论治,而在临床治疗时却应用不多。一是忘了,二是临床上我们不知道如何辨证。我们学过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法则,当临证的时候,我们用哪条来辨证呢?如果今天八纲辨证,明天六经辨证,后天三焦辨证……一天一条辨证,一周都用不完。大量医生上临床不知道如何应用辨证,并且盲目开药。之所以这样,一是没有真正掌握辨证法则,二是没有在临床上学会如何辨证论治。临床究竟应如何看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仔细诊察是准确辨治的前提中医注重四诊,绝不能去先看化验单。望、闻、问、切,我们每个都要准确掌握,并且要有高度敏感性。如果我带徒弟,一定要求对四诊敏感。病人打个喷嚏、擦个鼻涕就要马上知道哪个地方有毛病并及时做出反应,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准确就必须要全面而仔细地诊察。因此,全面仔细诊察是准确辨证的前提。这样讲可能有些空洞,有些东西大家会觉得茫然,吃不透。由于时间缘故,我在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我曾治疗一个八年恶寒的病人,五十多岁,女性。大热天的,病人未进门就要求先关空调。进来一看,是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女人。一翻开她所穿的衣服,军大衣里面是羽绒服,羽绒服里面是棉衣,棉衣里面是毛衣……她老公背包里背着一大袋毛巾。我问:哪儿不好?她说:骨头、心脏都是冷的。她老公接着说:她的毛孔都是张开的,稍冷就不行,出汗很多,所以要背一大袋毛巾,一出汗就得擦干,以防受凉。病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寒大虚之人。又问:得这病多久了?答:八年。再问:哪里人?答:广州人,是部队团级干部。我一摸脉,脉滑而有力,仔细一按,更有力!我想,一个病了八年的汗漏不止而且严重恶寒的病人为何脉是滑而有力的呢?然后我就开始仔细问诊。中医问诊是有目的的,不是简单地按照“十问歌”来问诊。问:口干吗?答:口渴。又问:想喝冷水还是想喝热水?答:我只想喝冰水,但是不敢喝。再看舌苔,满舌的白色厚腻苔,舌苔很厚以致看不到舌体。治疗了八年,中医西医都看遍了,就是没有明显效果。原来她不是一个虚证,而是一个湿热蒙蔽清阳,阳气郁遏在内的病人。舌苔白厚腻,说明有湿象,脉滑有力为阳气伏郁。我给她开了一个“三石汤”,两个月后病人开始减衣,半年后痊愈。这个病例告诉我们诊察要仔细。如果当初我不知道看脉,不知道看舌,我就不知道病人的病性。现在好多医师压根儿就是不会看脉。望、闻、问、切四诊要一丝不苟。《内经》讲“凡治病必查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孙思邈讲过:“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就是说临床上看病要一丝不苟。我的学生不管是上课还是上门诊,我都要求他们关手机。不关手机你能高度集中吗?能对病人负责吗?不管面对的病人是谁,思想都要高度集中,不受干扰。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只有全面而仔细地诊察才能准确地辨证论治。2.中医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要知辨证、论治为两手功夫。中医治病首先是辨证,那么辨证的关键是什么?是不是都要从八纲到六经到三焦到脏腑等等辨证都走一遍?不是的。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都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的,阴阳只不过是总纲而已。八纲辨证中的阴阳是总纲,具体落脚是六个字:寒、热、虚、实、表、里。我们作为中医老师,应该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这样才能让人容易接受。辨证也一样,我们辨证分析的关键是要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究其实质为两个: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1)病变部位:中医讲部位是以脏腑为核心,不是讲的解剖而是讲的五脏体系:中医论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五脏与六腑,五脏与四时,五脏与经脉,五脏与五官九窍,五体……等相联系。此处,辨表里与上下亦属辨部位。(2)病变性质:不论是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都要掌握。什么是外因呢?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什么是内因呢?情志饮食劳倦。什么是不内外因呢?“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还有痰饮、瘀血、宿食等等。这都是病性。临床辨证的关键就是这两条。无论是什么病都要先搞清楚什么病位、什么性质。比如感冒:本属表证,但也要分辨时以上焦气分还是以全身卫分为主,在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哪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在全身症状有哪些(全身发热、四肢酸痛无力等)。而风寒、风热、暑湿则是其性质。我们作为中医,对每一种病的辨证纲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定要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你不勤奋读书,就没有理论功底,你不实践就不可能准确辨证论治。我们临床上会遇到很多复杂的病,无论是诊常见病还是疑难病都必须掌握这两点。我举个例子:前几年,长沙旁边有一个宁乡县,某局一位女局长让其丈夫送来看病。我问:你哪儿不舒服啊?她二话不说当着我们的面就开始解衣服。衣服解开一看,右边乳房乳头下缘有一条筋肿起来,就像是一根铁丝埋在皮肤下,有筷子粗,直插少腹。并一再声称,疼得要死,晚上睡不着觉,疼得大喊大叫。西医诊为肋间神经炎。怎么都治不好。而且只有右边肿疼,左边没有。我摸一下,皮色不变,触之疼痛,不能碰触。西医讲开刀,如何开呢?开哪里呢?最多用点消炎药。我问她,痉不痉挛,发不发烧,疼痛如何?她说:不发烧,不抽筋,只疼痛。肿起的地方一不黑,二不紫,三不发烧,也没有移动。那么中医诊断是什么病呢?其肿痛起点为期门穴下,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所以这个部位的病变是肝经的病变。这不就找到病位了吗?再辨性质:局部肿起,皮色不变,两个月未移动。尽管皮肤不黑不紫,但未移动,并且剧烈疼痛,说明是气血瘀滞。处方: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王氏血府逐瘀汤为两个方组成: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因其为肝经气血瘀阻疼痛,再加玄胡。这样处方就清楚了。患者服药10剂后,裤带以上症状消失,再服10剂后痊愈。如果我不清楚肝经循行部位,就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更不会给她治好。那么,这是什么病呢?这是肝经经脉的瘀阻证。怎么只有右胁而左胁没有呢?这就是病症表现的特殊性。当好中医不容易,当一个名中医更不容易。现在名医多,除了政府封的,还有自己封的。但不管怎样,一名好的名中医应该是老百姓封的。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所以,要当名中医有几个条件:①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②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③要有敏捷的思维反应。只有做到专业很熟练,久而久之才会有高度的敏感度。《内经》讲:上工治病十全九,中工治病十全七,下工治病十全六,所以要当好名中医不是那么简单的!湖南医学院有一个教授,他儿子发烧四十多天,经医院多次会诊,诊断始终也不明确。一会儿说是白血病,一会儿说是败血症……其中一个认识我的刘老师提出来:可以请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熊教授会诊。话还没说完,老教授一听是中医就急了,说:西医都看不好了,中医能看好?刘老师又说:熊教授很厉害,很多疑难杂病都被他治好了。然后刘老师给我打电话,并说起这老教授不相信中医。我一听,你不信中医我就要偏给你看病。我跟刘老师说,让他们过来看病吧。病人来了之后,我问:哪儿不好?答:发烧四十多天,每天都是40℃左右。又问:是一天到晚都40℃吗?答:不是,只有下午和傍晚时是40℃,上午一般是38.5~39℃。再问:还有哪儿不舒服呢?答:腹胀,腹痛,脐周胀得厉害。我又问:大便怎么样?答:大便稀。一天几次?答:一天两次。又问:还有呢?答:不想吃饭。通过问诊,已经抓住他的主要症状了:①持续高烧四十天,下午厉害,即我们所说的日晡所发热、午后尤甚。②大腹胀。③大便溏。④吃不得饭。再看舌脉:脉滑数,舌上黄厚腻苔。在看病的同时,老先生连续问了五次:治不治得好?我说:应该治得好。有没有得救?答:应该有得救。真的治得好吧?答:应该治得好。好久得好?答:吃药后再说。应该治得好不?我答:应该治得好!看完病,老先生下楼就跟刘老师讲我坏话:你这熊教授到底怎么样?看病只五分钟就看完了!刘老师就打电话问我说他们不放心,我说我知道他不放心。刘老师又说:他说他儿子都发烧四十多天了,你只看了五分钟就把他打发了。我说:他烧了四十多天我就得给他看四十多天吗?五天后,老先生来了,进门就给了我一个90°鞠躬,感谢我救了他儿子。我这才想起来这就是医学院那位老教授。老先生说:服第4剂药就退烧了。那么,这是什么病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说明有湿热;大腹胀为湿热胶结肠中的特点,以致热退复热。这就要通大便,用下法。但此下法与《伤寒论》下法不同。《伤寒论》承气汤用于大便硬,下到大便溏为止,而本案例则应从大便溏下到大便硬则止,用的是枳实导滞汤。这个病例告诉我们,辨证论治要分析病变部位、病变性质,辨清了这两点就会让你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抓住病位、病性这两个方面,这是辨证的关键。3.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现在全国中医的通病是普遍不开方。中医治病讲究的是理、法、方、药,中医应诊是开方而不是开药,是因证而选方。古人看病开方讲究的是章法、汤头,而不是按症开药。如果你按症开药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若病人讲三十几个症状出来,那你怎么开药?你的思维都会不清晰。比如一个病人,问他哪不好,他说头痛;当你问他哪一块痛时,他又会说胃痛;问饭前痛饭后痛时,他又说腰痛;问他哪边痛时,他又告诉你腿麻;问他左边麻右边麻,他又会说身上长斑等等。越搞越糊涂。若医生思维也不清楚,那就麻烦了。难道病人说三十个症状你也开三十个症状的药吗?所以说中医治病的首要问题不是立法而是选方。立法是文字上的功夫,是写书写病历时用的。如果一个腰痛的病人,你纯开补肾的药治腰痛,是不起作用的,起作用的是方。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医生不会开方、开不出方。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背不到方。我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背首汤方。其中一个博士反应很快地说:那不背死人那!我说背书不会背死人的。你看历史上有记载背书背死人的吗?要是背书能背死人,那我不死了好几次了!背个汤方算什么?没有这个功夫如何治得好病?那么,我们要怎样学方剂呢?①要背方剂组成、君臣佐使、原用量和煎服法。②必须记方剂的整体作用。它与西医不同,不是讲每味药物作用而是讲组成后的作用。一个方剂有许多药,组成后起什么作用?一味药会有多方面的作用,就如同人有多种身份一样。我既是老师,又是医生。现在我在讲学是老师,上门诊时我又是医生。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麻黄,其基本作用是散寒、发汗、解表、平喘。麻黄配桂枝,组成为麻黄汤,起的是发汗解表的作用;麻黄配石膏,组成麻杏石甘汤,是宣泄肺热,治肺炎、高烧、喘嗽等;麻黄配连翘赤小豆,组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湿热郁表之黄疸。而麻杏苡甘汤里,麻黄配杏仁苡仁,是治湿热郁表之肌肤疼痛。同样是一味麻黄,因为配伍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中医治病讲究药物配伍,这是中医方剂的奥妙!我讲个开汤方的故事吧。前几年某医学院有一个教生物的女老师,二十多岁。去我的门诊看病。她说是院长介绍她过来的。一来就说:我听说您是专治怪病的?我说:你哪儿不舒服?她说:身上流黑汗。医院会诊为内分泌失调,医院找院士看过,还是诊为内分泌失调!她拿了件内衣过来,一看,内衣上都是蓝黑墨水样汗渍。我就问她:是白天流汗还是晚上流汗?答:就是白天流汗,其他都好,能吃能睡,无任何不适。看脉,略数,看舌,舌红少苔。再问诊,诉手脚心热,口干,诊为“阴虚自汗”。中医认为,自汗证有阳虚自汗、表虚自汗、气虚自汗、热甚自汗,很少有阴虚自汗。而其问题就在于她是流的黑汗。《内经》上讲“在色为黑,在脏为肾”、“肾风之状,……其色炲”。炲者,煤灰也。黑色属肾,说明肾脏的虚热所致黑汗,肾阴虚而有热引起自汗。于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龙牡各20g治之。加龙骨牡蛎,其目的在于迅速止汗。服药半月后,不流黑汗了。医学院的教授把我的方子拿去研究后说,诀窍就在于这龙骨和牡蛎上。后患者一月后复发,复流黑汗。医学院教授就给开了个方:龙骨40克,牡蛎40克,再用黄芪60克,以加强止汗作用。患者服药一周后未愈,黑汗照流;两周后还无效,患者又来找我,我说:你还得吃苦药。再开知柏地黄丸,半月而愈。这个人是肾气虚热而自汗,而黄芪龙牡汤是治气虚自汗的。这个病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用方必须准确,要因证而选方。必须辨证论治,因证选方,不能随便乱开药。我们的古人制方不是乱来的,不是长期验证的方子是不会乱写乱用的。如果我们能长期使用,就会有所认识,有所创新,有所发挥。在这里,我再讲一个用古人方的故事。我第一次治疗一个狂证的患者,是个18岁的农村小伙子。癫狂症。大冬天的,每天身上一丝不挂到处乱跑乱跳,力大如牛。要几个人才能把他抓回来。抓回来后锁在楼上。以前农村的楼是那种木板楼。锁起来后,他日夜不睡觉不穿衣,就在楼上跳。其父怕木板楼被他跳坏了,就吓唬他说:你再跳,就把你杀了!说完其父就回头在院子里劈木柴。这小伙子听了这话后当真了,生气了,就在楼上四处翻找,居然找到一把鱼叉,对准他父亲的脑袋就掷过去。刚好插入父亲头前一尺处的土地里。一看,入土深几寸!父亲吓倒了。病家请我去治,我当时二十多岁,好胜心强,就想治疑难杂病。别人说治不好,我就偏偏想治好给你们看,我就去了。问他父亲:打人吗?答:不打。把门打开了,我一进去,病人就哈哈大笑,说:哎呀,你来啦!你来啦!然后朝天吐了漫天的唾沫星子,他说这是天女散花呢!我一看,这不是躁狂证吗?痰热躁狂,用礞石滚痰丸,3剂。原方有礞石30克,大黄10克,3剂吃完后,问他父亲怎么样,答:拉了几回肚子。我又问:还跳楼吗?答:日夜不停地跳。穿衣服吗?答:不穿。改方,用生铁落饮,也开了3剂。这下连肚子都不拉了。我又去看病人,其父说饿得特别快。再诊:力大、怕热、能吃,改用当归芦荟丸3剂。3剂后复诊,问其父:还跳楼吗?答:日夜跳楼。穿衣服吗?答:不穿。吐唾沫吗?答:还吐唾沫。我一听,这不一个症状都没好吗?我想我还开什么方啊!我得回去好好想一晚才能给你开方子。其父说:好。回去时我想,火热阳亢,吐唾沫痰涎,明明是痰热躁狂啊,为什么那些方子无效呢?还有什么方可以治疗呢?突然,我想起张仲景有一个风引汤。“风引汤治热瘫痫”,书里就这么简单提了一句。此方的基本组成为桂甘龙牡汤合三石汤。还有,干姜配大黄,还有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重在镇潜。开始觉得方子怪,就想拿来试试看。于是用风引汤再加皂角一味治之。我跟他父亲说:这方要是再没效,你就不要找我了。三天后,其父找我,说已经不跳楼了,想睡觉了,要盖被子了!再连服5剂后诸症平息。这个病人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一直未再发病!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古人的方不是没有用的,而是我们不会用。关键在于因证选方,方证必须合拍。所以我们要继承,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来源:人卫中医,本文选自人卫社出版的《从经典到临床——熊继柏内经与临证治验十三讲》,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欢迎加远志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