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及解剖结构
眼球运动神经在脑干及颅底的行进过程中,不同部位受到损害,可以有不同的综合征出现。根据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以推断出确切的损害部位,从而可以做出神经定位诊断。
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临床表现:上睑下垂,眼球向外方斜视,眼球向上、向下、向内运动障碍,并没有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及调节反应消失。
动眼神经麻痹可以分为核性、动眼神经末梢损害
定位诊断顺序:核上性-核性-核间性-动眼神经束-蛛网膜下腔-海绵窦-眶尖-眼肌
1.动眼神经核麻痹
(解剖)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的上丘部位,为支配眼肌的主要运动神经,包括运动纤维和副交感纤维两种。动眼神经核分为三部分:
1.外侧核为运动核:位于中脑四叠体上丘水平的导水管周围腹侧灰质中,左右各一。发出的运动纤维走向腹侧,穿过红核组成动眼神经,由中脑脚间窝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穿过,向前与后交通动脉伴行,穿过海绵窦之侧壁经眶上裂人眶,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
2.正中核:位于中线上,两侧E-W核之间,不成对,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到达两眼内直肌,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
3.E-W核(Edinger-Westphal,E-W):位于正中核的背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的灰质中,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人动眼神经,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得瞳孔放大及晶体变厚而视近物,参与缩瞳和调节反射。
(定位诊断)动眼神经核性麻痹时,表现的损害多不完全,常常单个或几个眼肌受影响。例如:眼外肌和眼内肌不同是受损。并且合并颅神经损害或长束损害体征;部分可发生眼轮匝肌轻度麻痹,核下性无此表现。
2.脚间窝段损伤:
动眼神经在两个大脑脚之间穿出中脑。该区病变表现为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综合征)。表现为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双侧肢体偏瘫。
3.海绵窦段损伤
由于Ⅲ、Ⅳ、Ⅵ及Ⅴ的第一支通过海绵窦,当海绵窦病变时临床上出现:病侧上睑下垂,眼球各项活动障碍,角膜反射消失,结膜充血水肿,有的出现视乳头水肿。
4.眶尖综合症
临床表现:眶压增高眶内出血或水肿引起,眼球突出;视力丧失切割伤直接损伤视神经或水肿、出血使眶尖部压力增高;眼睑下垂及眼球固定直接损伤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眼部知觉障碍;眼底改变早期视乳头充血,静脉扩张;晚期视神经萎缩;6.穿孔伤眼睑皮肤或穹隆结膜可见穿孔伤痕。
5.眶上裂综合征
损害同侧Ⅲ、Ⅳ、Ⅴ、Ⅵ神经,与海绵窦病变临床表现类似,但程度略轻。
6.眶内病变
早期损害多不完全。上支受损,则上睑下垂明显;下支受损,则瞳孔扩大明显
红玻璃实验
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的复视,可以使用红玻璃实验进行检测:让患者坐于半暗室内,头部固定在正直位,勿转动,右眼前放置红色透明镜片(或右眼红玻璃+左眼绿玻璃),检查者持光源站于患者正前面1m处,让患者双眼随光源向各个方向运动(诊断眼位的6或9个方向)。
复视患者将会看到一红一白(或一红一绿)两个灯光,红色的就是患者右眼所形成的影像。判断方法跟上面提到的一样,但是更为简单。具体分析如图:
核间性眼肌麻痹:
人的神经系统,可以严密的控制两只眼球的协同运动,使一个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对应位置,经过大脑的计算,形成了双眼视觉。内侧纵束是这个视觉成像的关键环节。
内侧纵束是脑桥侧视中枢用来支配对侧内直肌用的。所以当内侧纵束受损时影响的是内收功能。
双眼前视时,患者看上去是正常的。也没有复视。当支配右侧内直肌的内侧纵束受损时,向右看时,由于无需右侧内直肌运动,所以看上去也是正常的;但是向左看时,右侧内直肌无神经支配运动,导致内收不到位,则出现复视。如下图。
石晓丹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