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SC)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约占儿童上肢骨折的65.4%。SC骨折有两种基本损伤类型,即屈曲型和伸直型,其中伸直型约占全部的96%。对移位性儿童SC骨折的治疗,医生常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
目前有两种常用的经皮穿针固定方式,即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和外侧穿针固定。交叉穿针固定其固定牢靠,但在穿内侧针时可能损伤尺神经;外侧穿针固定可避免损伤尺神经,但其固定相对不牢靠。因此埃及的医生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研究上述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儿童肱骨SC骨折的各自预后情况。
自年12月至年2月,研究共纳入60名肱骨SC骨折患儿,患儿的平均年龄为5.1岁(1.5-9岁)。60名患儿中有30名接受交叉穿针固定治疗,30名接受外侧穿针固定治疗。
患儿全麻后仰卧位,静脉给予预防性剂量抗生素。透视下利用Mubarak和Davids介绍的技术进行SC骨折闭合复位。术者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上臂的大小选择相应大小的钢针(较小的患儿常选用直径1.6mm的钢针,较大的用1.8-2mm)。
外侧穿针固定治疗:患儿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将2根钢针从肘关节外侧自外侧皮质向内侧皮质穿入(可平行也可成角),进针点位于肱骨外髁的中央,依次穿过肱骨小头、远端肱骨干,直达远端皮质,应避免穿过鹰嘴窝。一般来说,钢针应向上成35度角,向后成10度角(与肱骨干长轴相比,正侧位片上的夹角,图1)。
图14岁男性儿童摔倒导致左侧肱骨SC骨折,伸直型、GartlandⅢ型,术后2个月肘关节功能良好、无并发症。A、B术前正侧位片;C、D术后6周正侧位片
交叉穿针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后先穿外侧针进行固定,患儿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将钢针从肘关节外侧自外侧皮质向内侧皮质穿入。随后将肘关节伸直(角度小于90度),使尺神经偏离神经窝,为进一步保护尺神经,术者可将拇指置于内上髁,并将肘管向后推移,使尺神经远离内侧针进针点。在肘关节内上髁上方作一1.5-3.0cm长的切口,剥离软组织,确保尺神经不位于内上髁上,将内侧针自内上髁穿入直达外侧皮质(此时肘关节伸直角度仍小于90度),随后将软组织重新覆盖回内上髁(图2)。
图24岁男性儿童跌落导致左侧肱骨SC骨折,伸直型、GartlandⅢ型,术后2个月肘关节功能良好、无并发症。A、B术前正侧位片;C、D术后5周正侧位片
透视下(正位、侧位、内侧位、外侧斜位)确认骨折复位良好、钢针位置放置合理后,将钢针贴着皮肤掰弯,预留2-3cm长后剪断钢针,这样可避免钢针移动同时在骨折愈合后利于取出钢针。最后肘关节屈曲70度-90度、前臂中立位过肘夹板固定。
术后1周、3-4周、6周和3个月分别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评估临床功能,随访时间最短为6个月,整个随访过程没有患者失访。
随访结果表明:接受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的患者其骨折块均稳定,而接受外侧穿针固定治疗的患者有20%出现不稳定(5名患者远端骨折块出现旋转,1名患者术后骨折块出现移位),两者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外侧穿针固定治疗组患者中有1名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但在术后第4个月恢复;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组患者均无尺神经损伤表现。除了外侧穿针固定治疗组的2名患者屈肘功能丧失将近10度,其余58名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良好(表1)。
表1不同治疗组的患者其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僵硬情况
讨论与总结
成功治疗儿童肱骨SC骨折的关键是良好复位后牢靠固定,而治疗移位性SC骨折的常规方式就是闭合复位后经皮穿针固定。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通过研究交叉穿针固定和外侧穿针固定这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儿童肱骨SC骨折的各自预后情况(试验中为患儿实施手术治疗的是住院医生,即参加工作的前三年,术者知道这两种穿针固定方式,但都不能很好的进行运用),对比后发现交叉穿针固定比外侧穿针固定能更有效固定骨折块。并且以往实施交叉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SC骨折中易出现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在本次研究中可有效避免发生,即在内上髁行小切口、以及在穿内侧针的时候,通过术中拇指触摸、推移尺神经来避免出现医源性损伤(这样的做法对肘关节严重肿胀的患者尤为重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