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中心门诊经常遇到头晕头痛的患者,多数人经常到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欠佳,有些人甚至经常服用去痛片来缓解疼痛,停服药后反复发作,为什么?
中医骨伤专家,河南中医院的刘素芬大夫告诉您,头痛原因有时真不在头,很可能是您的颈椎出了问题!
供应我们小脑的血管主要是基底动脉椎动脉,一般情况下人的小脑及脑干完全依靠基底动脉供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除了椎基底动脉硬化外,颈椎病变也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基底动脉血来源于椎动脉,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干的第一个分支,在第6颈椎水平进入椎间孔,然后穿过C1-C6横突孔,位于颈神经前方和横突间肌的中部与颈动脉伴行的是椎静脉丛和由来自下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维组成的脊神经。出C2后,椎静脉丛和脊神经与椎动脉共同穿过寰椎横突孔,明显的向外偏移,环绕寰椎关节上关节突的后外侧。在椎动脉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它经过寰枕关节囊,穿过由后侧寰枕膜形成的弧形孔。穿过寰椎后,椎动脉与第一颈神经共同进入寰椎弓上方的凹槽。然后向上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在脑桥下界与对侧椎动脉联合形成基底动脉。
在枕骨大孔处,椎动脉的一个分支与脊髓前动脉相连,沿前纵韧带下行,这些分支进一步分出分支,形成脊髓后动脉,为第4胸椎以下的韧带供血。椎动脉的另一个分支是后下小脑动脉,在两侧椎动脉结合之前分出。后下小脑动脉是最大的椎动脉分支,沿着延髓桡侧面迂曲走行,并提供其主要血液供应。椎基底系统同时还为内耳、小脑、脑桥和脑干大部分还有大脑半球后部供血,尤其是视觉皮质层。椎动脉的分支还支持小结构关节面、NRS、背根神经节的血供。然后这些衍生自椎动脉的分支自由吻合。绝大多数的椎动脉的直径明显是不相等的。通常左侧椎动脉直径是右侧的三倍。一侧血管可能存在先天发育缺失。
颈椎椎体的解剖结构和与椎动脉的相邻关系,使得椎动脉容易受到邻近椎体和组织的机械性卡压和创伤。寰枕关节处血管直径的变异被认为是形成栓塞和血栓的潜在因素。头、颈部的精确运动,被认为是椎动脉机械损伤的潜在原因。颈部活动至极限被认为导致血管壁损伤的因素。过度旋转则被认为是最危险的运动。寰枢关节的旋转会引起对侧椎动脉的牵拉和压迫,因此,对侧血管在颈部活动时最具有潜在易损性。
椎动脉最容易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受损
1.第1、2椎体关节联合处的骨骼肌和筋膜粘连
2.相邻椎体的骨赘,尤其在C4-5和C5-6
3.在C1-2横突关节之间,相对静止的椎动脉可能在旋转运动时受到牵拉和压迫
4.头部旋转方向的同侧的C3上关节面
创伤性卡压和血管壁牵拉可能导致血管内膜下的血肿和内膜的破裂。血管内膜下的血肿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的管腔梗阻。撕裂的内膜层可能形成血管内占位性病变。血液流过撕裂的内膜层也会损伤血管壁,形成血栓或动脉瘤。内膜层的撕裂会导致内皮下组织暴露和血栓形成。这些问题可以被机体自行修复,不会产生严重问题,或生物化学性的血液喷流,而血栓形成也会触动修复进程。血栓的持续进展可能改变血流,引起血液湍流,进一步导致凝血和血栓增加。血流能使一部分血栓脱落,形成自由的栓子,聚集在血管分支的末梢。这可能导致PICA血栓,引起脑卒中,例如Wallenberg综合征。椎动脉血栓是很小很普通的疾病,更严重的是神经并发症(闭锁综合征),患者仅保留垂直的眼部运动和瞬目功能。
为了明确颈部运动与椎动脉血流的关系,人们在尸体和志愿者身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彩色多普超声实验。研究表明旋转是最有可能引起椎动脉血流减少的活动,而单纯的屈伸运动对于血流改变的影响很小。我们认为颈部旋转活动更容易使对侧的椎动脉受累,在头部旋转极限处,血流会明显减少。
由此我们认为,当我们由于工作或学习,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前屈旋转位时,会造成旋转对侧的椎动脉卡压或挤压,当另一侧代偿能力减低时,引起脑基底部供血不足,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眼昏等症状,同时也可能引起交感神经受刺激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总结,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不只是内科病的原因,单吃类似止痛片和眩晕停之类的药不一定行,还要看看我们的颈椎是不是出了问题!
河南中医院颈腰痛康复中心,精准诊断,精准治疗,轻松解决颈性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联系刘大夫
刘素芬,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骨伤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专业,30年的骨科临床经验,主要从事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折及关节损伤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神经损伤等骨伤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中医治疗,尤其擅长治疗颈性眩晕、头痛。并在脊柱侧弯及小关节紊乱的中医手法矫正治疗上有丰富经验。
研究方向:脊柱相关疾病及四肢运动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