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尺神经损伤感染
尺神经损伤治疗
尺神经损伤饮食
尺神经损伤医院
尺神经损伤用药
尺神经损伤特征

麝养殖技术

麝饲养管理的一般方法

1.严格遵守喂词时间每天准时喂饲,这样能使麝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每当饲喂前,麝就在圈门口等候,人进到圈里就跟人走,或爬到人身上要吃食。使麝在采食前开始分泌消化液,提高了消化率,同时,也有利于观察和驯化麝。如果喂饲时间不定,扰乱了消化机能。早喂则食欲不振,消化液分泌不多;迟喂则由于过于饥饿,采食过多而导致瘤胃积食、胃扩张等病。

饲喂次数和时间应根据察群状况、季节变化而异。冬季夜长,应采取夜间饲喂。

2.喂饲的次数和饲喂量要一定每次喂量不足,容易饥饿,影响麝的休息和消化机能;反之,每次喂得过多,影响下次饲喂时的食欲。每次饲喂的饲料,宜在短时间内(1个小时左右)吃完。一般早晨喂日粮的30%,午间20%,晚间50%。喂饲次数应按季节来规定,要少餐多饲,但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使食欲减退,且花费人力。粗料一般每天3次,精料1次。

3.饲喂次序要有一定上午7-8时,中午11-12时,下午17-18时饲喂。先粗料,后精料,再喂粗料。喂饲次序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但不能经常变更。

4.更换词料不可过急加料、减料和变换饲料要逐渐进行。麝的营养需要和消化机能有明显的季节性。经常用某种饲料喂麝,时间长了麝就习惯了这种饲料,特别是适口性强的饲料。若马上更换饲草和精料时,几天内察不习惯,影响生产。

5.充分供应饮水水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体机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整个机体的生理机能都起很大作用。因此,应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每天最少给水1次。夏季天热时,则应随时添水,并要把水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生浮游生物,影响麝的消化。冬季则要把水放在温暖的地方,防止冻结。

(四)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

麝场周围及圈内栽种一些麝可食叶的树木,如桑树、杏树、榆树、五角枫、苹果树、核桃树等,供其遮阳避暑。圈内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夏季注意防暑,冬季做好防寒防冻的工作。经常保持安静,减少外来的不良刺激。

(五)要有充分的运动

麝多在黄昏和拂晓时活动。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血液循环,增强抗病力。种公麝有充足运动,不但增强了体质,而且提高了配种能力。妊娠麝有适当的运动,能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产仔时不致难产。

(六)严格执行饲养规程

麝的休息、采食、反当和排泄等活动是很有规律的。严格按照饲养规程进行操作,有利于麝的生长发育,否则,会不利麝的生长发育。

(七)要有充足的光照

在阳光照射下,麝体内的固醇类物质可变成维生素D,从而促进了钙、磷的吸收和调节血液中钙和磷的比例。否则,妨碍察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每天要有适当的太阳照射。但炎热的夏天麝要有阴凉处休息,以免中暑。

(八)对待麝的态度须温和

对麝自幼加以驯化,可使其逐渐对人失去了惧怕,主动接近人。对麝不能恐吓,更不能用棍棒轰打。如粗暴对待,不但麝变得性野,而且对其健康极为不利。

(九)加强膝场的防疫卫生

圈舍及活动场必须经常打扫,每天清除粪便。粪便堆在距离麝圈较远的粪池内,患传染病麝的粪便应深埋或焚烧。排净尿液和积水,保持干燥,消除细菌和蚊蝇的享生场所。圈舍及活动场应定期消毒,在每年的3月份和8月份消毒较好。食槽、饮具每天刷洗,每10天左右用高锰酸钾等消毒1次。水、饲料要清洁。

在饲养工作中经常检查康群的健康情况,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一般健康检查的项目如下。

第一,精神。健康的麝精神活泼,两眼有神,精力旺盛,爱活动。如发现麝的神情委靡,呆立不动,两腿紧靠,经常卧地等,很可能有病,应找兽医诊断。

第二,食欲和反刍。健康麝饲喂时表现采食快;病麝则表现不太采食,吃得很少或不采食。健康麝反刍频繁,而病麝反刍减少或停止反刍。

第三,鼻镜。健康麝的鼻镜上经常有汗珠,病麝则表现干燥无汗。

第四,体温。麝的正常体温,成年麝37℃~38.5℃,仔麝体温较成年察稍高。如为病麝,体温有显著升高。第五,粪便。健康麝的粪便较干,落地后松散分离,呈椭圆形的散球状,黑褐色或黄褐色。如麝排的粪很稀,带有粘液或血,气味臭,则为异常粪便。

幼麝的饲养管理

一般把从出生至断乳时的小麝称为仔麝,从断乳起生长到性成熟时的麝称为育成麝成麝饲养两个阶段。

饲养幼麝的要求是确保生下来的仔麝全活不发生疾病,培育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

(一)幼麝的生长特点

根据实际观察,仔麝生后2-3小时开始站立,并开始吮吸乳汁,有的生下

1小时左右就能吃到初乳。仔麝生后4-6小时即能活动,但在生后4-5天内多半躺卧,每昼夜可睡眠7-19小时。

初生仔麝体重大约相当于成年蔡的3.4%-4.5%,体长、相当于2.4%-3.01%,体高相当于6.2%-7.1%。仔康40-60日龄期间生长得最为迅速不断增加,其哺乳量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体重也。仔麝哺乳期为3个月左右,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初即可断奶。

幼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体尺不断增长,体内新陈代谢非常旺盛。随着组织和细胞的大量增殖,各器管系统均以不同速度互相制约地增长着。这种复杂的规律性化有赖于各种环境条件,特别是与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关系密切。良好的营养调剂哦按能加速幼麝的生长,增加体重,提早性成熟和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二)幼麝的营养需要

麝在幼麝期,由于生长速度较快,其蛋白质的代谢也较强,体内沉积的蛋白质较多。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代谢降低,体内沉积的蛋白质逐渐减少。幼麝生长所需要的热能主要用于基础代谢、生长、各种运动及消化吸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随着麝的生长,体内脂肪大部分蓄积在皮下组织、肌肉结缔组织和腹腔内。

骨骼的正常生长与钙、磷及维生素D的供应有关。幼麝体内钙、磷的代谢在不同生长期中也有一定的规律,生长初期在代谢中沉积的钙、磷较多,生长后期代谢中沉积的钙、磷较少。幼麝的钙、磷代谢还与光照有一定关系。光照对骨骼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经常晒太阳的幼麝,一般很少发生佝偻病。反当动物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需12-16克的钙和6-9克的磷。幼麝日粮中不仅需要供给充分的钙、磷,而且还需要使钙、磷有适当的比例,才能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幼麝在生长初期,钙、磷的合理比例约为1.5-2:1,在生长后期则为1-1.2:1。钙、磷供应不足,可使骨骼变为松脆不坚实,严重时可发展成佝偻病或软骨病。

仔麝的饲养管理

1.初生仔麝的护理仔麝在生后10-30分钟就能站立起来寻找乳头,吃到初乳,仔麝生后1-2小时内应吃到初乳,最晚不要超过8-10小时。

优良的母麝分娩后寸步不离其幼仔,舔舐爱抚,仔麝很快被舔干且站立吮吸乳汁。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脂肪酶,抗体和磷酸盐、镁盐等,这些都是仔麝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初乳对促进仔麝排出胎粪,防止传染病,增强抵抗力有重要作用。仔麝及时吸上乳汁,也能促进母麝乳腺的分泌。

对初生仔麝看护的关键在于观察仔麝是否已经吃上了初乳。一些母性差的母麝,分娩后往往因受惊吓或其他因素(如初产母麝惧怕胎儿、恶癖母麝扒咬仔麝,难产母麝受刺激过重等原因弃仔)而不顾其仔麝,使之迟迟不能吮乳。由于仔麝生下后身上的胎粘液未被舔干,体热散失较快,易导致衰弱和死亡。对此,必须及时进行擦拭,并且找温顺母麝代喂。如果未吃上奶时,仔麝就跟随母麝到处找奶吃,人进到产房就跑到人跟前来,并“徉徉”地叫,以示要吃奶。若发现这种情况,就要设法让其吃上初乳。

母麝1窝产3只仔麝,一般第三只仔麝往往初生体重较轻,个体小,体质较差,站立不稳,要加强护理。当第一和第二只仔麝吃上奶后,将它们先关在小室,让母麝舔纸第三只,以后每天早、中、晚定时把最小的扶起来,先让其吃足奶后,再让其他2只吃奶,这样不致2只大的强行吃奶,使小的吃不上奶而饿死。7日龄后,将大一点的代养给产单仔的母麝,以减轻产3仔母麝的负担。

出生7日龄左右的的仔麝体弱,生活力很差,最易死亡,故要加强管理。刚出生的仔秦调节体温能力差,特别是阴雨天气温低,仔麝体毛不能很快干燥而受冻,容易得病死亡。因此,仔麝出生后不要打扰,让母麝很快把仔寮舔干。产房要干燥温暖。在产房光线暗的墙角放些干软的褥草,供仔麝躺卧。最好在产房设置l个长厘米、宽40厘米、高50厘米、门高20厘米、宽约15厘米的土木结构的小室或木板做的产仔箱,里边铺上柔软的褥草,供仔麝休息,睡觉。产仔箱不但保暖,而且可防止母麝将仔麝踩伤或踩死。

产房地面不能用石灰等垫圈,以防仔麝身上沾上这些刺激物质或被仔麝误食,吸人呼吸道造成疾病。

对5日龄左右的仔麝不能用带香脂、碘酒等异味的手抚摸,以防仔麝身上染有这些异味,母麝嗅到不认仔麝,把仔麝遗弃。如果仔麝被母麝遗弃了或母麝的乳汁不足时,可采取代养或人工哺乳等方法。

7日龄左右的仔麝不要多打扰,以防母麝为护仔而攻击和使仔麝受惊。

仔麝15日龄后,让母麝和仔麝自由出入,让仔麝自己吃奶。20日龄后,除过于体弱有病的,需在晚上与母麝关在产房喂养外,其他的晚上不再关人产房,让其自由活动,以增强体质。

仔麝白天多酣睡,很少到大圈活动,多在黄昏和拂晓活动,找母麝吃奶。这个时间是观察的好机会。要注意观察仔麝是否正常。15日龄左右的仔麝,常头贴身卧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两耳竖立,眼有神,鼻镜光亮,人走近时它的鼻子一动一动地嗅人,站起来后,先弓腰,然后伸腰舒体不久又卧下,并有收回四肢的动作,一天也不叫唤。不正常或吃奶不足的仔麝,两耳下垂,眼微闭无神,鼻镜干裂,人走近它不嗅人,站起精神不振,不时地叫唤。如发现行为不正常的仔麝,应按情况及时处理。

在仔麝哺乳期不要轻意追抓和强行抚摸。否则仔麝害怕,鸣叫不止,结果造成许多母麝在圈里来回奔跑,乱蹦乱跳,嘶叫不停,影响母麝和仔麝。

2.代养初生仔麝因各种原因得不到亲母麝直接哺乳时,采取代养(寄养)措施可提高仔麝的成活率。代养给产单仔、且产仔麝个体大小相近、母性好的母麝。刚产下的仔麝,立即要让母性好的母麝舔欲和哺乳,要及时吃上奶,第一天每次吃的奶不能过多。代养的仔麝在7天内,一定要精心管理,防止吃不上奶。因此,白天和夜间都要有人辅助仔麝吃奶。选择分娩后1-2天以内的母麝代养仔麝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分娩不久的母麝母性强,容易接受非亲生的仔麝,被代养的仔麝能吃到初乳,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

仔麝代养方法如下:将欲代养的仔麝送人代养母麝小圈中,如母麝不扒不咬,而且能前去嗅溉,即接受代养。要注意观察仔麝能否吃到乳汁。凡哺过2-3次乳以后,代养就算初步成功。代养初期,较弱仔麝自己哺乳有困难时须人工加以辅助,并应适当控制代养母麝的自产仔麝吮乳次数与时间,以保证代养仔麝的吮吸乳量。如仔麝吮吸乳次数频繁,哺乳时边吮边顶撞乳房并且有叫声,哺乳后腹围变化又不大者,说明有可能母麝乳量不足。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另找代养母麝,以防2只仔麝都得不到哺乳。代养仔麝要适当延长单圈饲养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7天。当2只仔麝生长得都很强壮时,拨人哺乳的母仔麝群内。

另外一个办法是选择羊来代养仔麝。要选个体较矮、乳头较小、产羔不久的羊代乳。先把羊固定,再把仔麝捉来,用大拇指和食指把仔麝嘴撬开,然后把羊的乳头塞到仔麝嘴里。把羊奶挤出,让仔麝舔吃。开始因羊奶腥味大,仔麝不习惯。所以初喂羊奶的几天,要仔麝处于饥饿下,喂时才肯吃,喂3-4天,仔麝就能自己含住乳头吮吸羊奶。15日龄前的仔麝的消化能力很差,所以羊代乳的仔麝每天喂乳要少量多次,1次哺乳过多,消化不了。仔麝每次吃奶的时间不能过长。

3.人工哺乳

(l)人工哺乳的条件①恶癖母麝母性不强,拒绝哺乳仔麝;②母麝乳汁不足或不能分泌;③仔麝生后体弱不能站立;④母麝1次产2-3只仔麝,乳汁不足或缺乳;⑤母麝分娩后已经死亡;⑥找不到代养母麝;⑦为了人工驯化。

(2)人工哺乳的具体方法在医用注射器套上直径约3毫米、长3-5厘米的乳胶管作哺乳器。

在人工哺乳前,先将哺乳器放在60℃左右的热水里温热,以便使吸人调制好的鲜奶、奶粉或炼乳的温度保持在38℃-41℃,然后再在鲜奶、奶粉或炼乳中加适量的开水调制好。使其温度保持38℃~40℃,即人用舌头接触感到温热即可,再用哺乳器吸入适量乳汁。1只手将仔麝头固定,另1只手把乳胶管插人其嘴里,随着仔麝的吞咽动作,把乳推人。推乳时不能过急,否则会呛到气管或肺里,引起异物性肺炎。

仔麝20日龄前,母麝舔它的肛门和尿道口时,才排粪、排尿,自己很少主动排粪和尿。所以,代养和人工哺乳时也须用手或其他东西按摩仔察肛门和尿道口,使仔麝及时排粪、排尿。

人工哺乳的时间、次数,应根据仔麝的日龄、初生重和发育情况等来决定。

(3)人工哺乳的注意事项

第一,人工哺乳的卫生要求比较严格,必须坚持做好乳汁、乳具的消毒。哺乳用具须经常保持清洁,用后要洗刷干净。

第二,人工哺乳必须定时、定量、定温。乳的温度应保持在38℃-40℃,乳汁温度过低容易造成仔房腹泻。第三,为了预防人工哺乳仔麝患肠炎,应定期在乳币加人抗菌类的药剂。

第四,人工哺乳时要尽量引导仔麝自动吸吮,不应开口硬灌。

第五,人工哺乳仔麝最好在哺乳室内或单圈里进行。

第六,平时要经常注意观察人工哺乳仔麝的食欲、粪便和健康情况。

第七,对30日龄以内的仔麝应当补给一些鱼肝油,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第八,应适当提早训练仔麝采食,以便适时断乳。

第九,对仔麝要进行正规调教、驯化,防止养成恶癖。

4.仔助的补饲母麝分娩后虽能分泌大量乳汁,但由于仔麝生长发育快,如在1-3月龄,平均日增重为25-33.1克,母乳提供仔麝的营养物质逐渐感到不足,影响仔麝的生长发育。所以要对仔麝进行补饲。

通过补饲还可以使仔麝的消化器官及其生理机能在哺乳期就得到一定的锻炼,以便在断乳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的饲料条件。仔麝在哺乳期补饲,包括给一些植物性粗饲料,可刺激仔麝的消化系统,促进胃肠容积的扩充和消化能力的提高。早期补饲能使仔麝提早断乳,也是使母康提前发情的一项间接措施。

仔麝15日龄后就开始采食饲料了。1月龄后就大量地吃草,并开始出现反刍现象。为适应仔麝的消化能力,给鲜嫩质好的饲草和精料。在仔麝吃草以后要特别注意防止吃饲料过多而造成瘤胃积食、消化不良(拉稀粪)等病。

这时应该补给新鲜幼嫩的青饲料如白菜、萝卜叶等,同时亦喂给麝碎泡软(或煮软)的豌豆、玉米。根据对野生麝的食性分析,亦可采集些野生植物的幼嫩枝叶喂给仔麝,如山柳、头花杜鹃、龙胆、裂叶羌活、珠寥、蒲公英等。把这些植物性饲料切碎微拌点鼓皮,增加适口性,喂量要逐渐增加,30日龄后每天每只供应植物饲料50克,以后逐渐加大植物性饲料的喂量,为断奶做好准备。

夏季炎热,供给0.5%的食盐水,让仔麝自由饮用。要保持饮水清洁卫生,严防污染。

在仔麝采食饲料以后,要供给充足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A,矿物质饲料,每天3克。若维生素D和维生素A缺乏时,每周供给鱼肝油丸3次,每次1丸,以防仔麝发生舔粪尿、污水和啃吃朽木等异食癖。

麝的驯化工作很重要,必须从仔麝开始,因为仔麝的可塑性大。饲养员应经常抚摸仔麝,尤其在喂食时,仔麝最易接受抚摸,为以后活麝取香创造良好的条件。

5.断乳2月龄仔麝可以断乳,但最好在3月龄后断乳。有病体弱的,可推迟到恢复正常后再断乳。

断乳应按仔麝出生先后以及仔察与母麝的体况来进行。出生早体强壮的和母麝体质不佳的先断乳。断乳的仔麝要分期分批调进断乳圈。在仔麝调圈之前,先把断乳仔麝或母麝关在圈舍内饲养,使母、仔隔离2-3天后,再将仔麝于上午8时前调人断乳圈。母、仔隔离2-3天,使仔麝调进断乳圈后不再依恋母麝。母、仔先隔离,而且间接断乳的办法也是可行的,不过前者更安全些罢了。上午8时前,天气凉爽,断乳的仔麝调进新环境就到处走、嗅,甚至奔跑,都比中午以后天热时要好得多,不致因天热奔跑过量而得病。同时,白天麝较少活动,多卧休息,如果新调进的因环境生疏而奔跑,一般都不会引起全圈麝的奔跑。早上8时前调人后,就在天凉的上午熟悉了环境,到下午、晚上也就不会再奔跑了。另外,白天便于观察、管理。

断乳后要按圈的大小第一批调人适当数量的仔麝。即平方米的活动场调人3-4头,可不关在圈舍内,直接放在大圈喂养。但要注意观察,若有个别爱跑、爱咬斗,要关在圈舍里喂养,以免影响其他仔麝。第二天早晨(6-7时)再放出,停2-3天待前一批习惯后,再调进下一批,可把不喜咬斗、不跑的放在大圈,但不要多于3头,其他放在圈舍内暂养2-3天,到熟悉了圈舍环境后,白天打开圈舍门,让其自由出人,以熟悉大圈环境,晚上再关人单圈喂养,再经1-2天,晚上就可不再关人圈舍里喂养了。

仔麝调圈时,最好是1个圈里的同时调离,好处是育成麝调进同一个新的圈,它们相互是熟悉的,剩下就是熟悉环境。断乳的仔麝在单圈喂养时,晚上圈舍的门窗要用草帘或其他东西从里面遮挡好,不要露光,以免仔麝出来。白天去掉帘子。断乳又可分期分批调离母麝,其方法同前。仔麝留在原圈舍喂养到1岁左右,再分群也可。

麝的各种普通病

(一)创仿

各种机械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的损伤,都能使动物体发生创伤。但在麝以机械性因素引起的创伤最为多见。

由于创伤种类较多,故症状不尽相同。在胸膜、会阴部和蹄部的真皮受到损伤时,疼痛一般比较剧烈,其他部位敏感度则较低;出血是各种创伤均有的症状;发生创伤部位因局部疼痛、血液循环障碍和随后发生物质代谢紊乱,出现功能障碍;创伤面积过大,由于组织分解产物作用和创伤继发感染,可见动物体温升高,食欲锐减,反当停止等全身性的反应。

①创伤止血。根据创伤发生的部位、种类和出血程度,除以压迫、钳压、结扎等方法止血以外,还可用止血药物。②清理创围。先用灭菌纱布将创口盖住,剪除创围被毛,用温肥皂水或消毒液将创围清洗干净,然后用5%碘配进行创围消毒。③清理创腔。除去覆盖物,用镊子除去创内异物,反复用生理盐水或防腐液洗涤创内,直至洗净为止。④缝合与包扎。创面比较整齐,外科处理比较彻底时,创口可密闭缝合,有感染危险时,可进行部分缝合。

(二)骨折和脱臼

麝的骨折多因急剧的外力作用引起。如保定时麝极度挣扎易发生骨折,由于这些外力超出了正常骨骼的承受能力而致。

骨折和脱臼最明显的症状是机能突然发生障碍,骨折或脱臼部位不能运动与负重,局部肿胀或变形,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患部疼痛。

骨折和脱臼发生后,为防止病情的加剧,可利用现成的材料如木条、竹片、树皮或绷带等实行临时固定,并将其断端位置恢复原状,以保证骨折和脱臼有愈合和恢复的可能。整复后,为了保证正确的位置,限制骨折部或关节的活动,使骨折的骨骼或脱臼的关节能较快地愈合或恢复,必须进行固定。固定最常用的是石膏绷带。为防止感染,可使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

(三)直肠穿孔

配种期麝性兴奋,致使公麝间经常互相爬跨。窜圈,闹圈,配种方式不当或无人看管,易使本症发生。

轻度损伤直肠粘膜而肠壁没有穿孔的病例,可见病麝精神委顿,食欲锐减,有时弓腰,肛门紧缩或有努责动作,偶有鲜血自肛门流出,排粪困难。因重度损伤直肠组织,形成严重充血、出血、与水肿者,除见多量新鲜血滴自肛门口流出外,还伴有直肠脱出或小肠与肠网膜经直肠壁创日脱出。由于脱出的组织暴露于外界,局部血液循环进一步恶化,并发生感染与坏死。病麝体温上升,食欲与反刍废绝。直肠肠壁因重创易发生坏死穿孔的病例,则迅速继发腹膜炎,病麝体温明显上升,腹部疼痛忌触诊,胃肠音沉衰,呼吸频数,脉搏加快、微弱。

发现直肠被穿伤的麝,应及时隔离观察。直肠肠壁轻度受损伤出血,尚能排粪的,通过单独饲养和喂给消炎药,1周内治愈.重度损伤,严重出血伴有直肠脱出,排不出粪便的,应进行直肠检查,找出创口,定位后进行手术。开腹后,把消毒好脱出于直肠外部分经直肠创孔还纳于腹腔内;将穿破的直肠部分拉近创口,洗净创缘,患部消毒,缝合直肠壁创口;直肠送回原处;最后缝合腹膜及腹壁创口,涂布碘配,肌注青霉素80万单位,并注意术后护理。

(叨)化脓性包皮炎

公麝排尿的正常动作,龟头不伸出包皮口外,因而在排尿后有少量的尿液蓄积于包皮囊内,或包囊受其他刺激,便会引发炎症。

最初在包皮下壁的粘膜上呈现炎症,发生浅的溃疡。当反复污染,病变继续时,溃疡逐渐变大并加深,包皮肿胀,由包皮口排出脓液,外面形成化脓的痂皮。

当剖检时,包皮囊所发现的病变如症状所述的一样。膀胧由于尿道阻塞或者高度伸张,充满以血色的尿液或者发生破裂。肾脏高度肿胀,松弛,肾孟充满尿液。由于尿毒症整个器官都有尿味。

病初将病麝保定或用二甲苯胺噻唑镇麻后,应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包皮腔。除净所有坏死组织块,包皮腔涂布碘配或碘甘油。如阴茎及尿道被侵害,并在其内形成化脓性出血性栓塞时,可用涂以润滑油的导尿管插人尿道内疏通使之排出,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双氧水冲洗干净,注人碘甘油,2-3天治疗1次,至完全恢复为止。

(五)胎衣不下

多继发于布氏杆菌病。另外,非传染性因素引起麝的胎衣不下也比较多见,其中包括年老、过度肥胖、胎儿过大和妊娠期间运动不足等。

临床上可见呈带状或束状的胎衣从患麝的外生殖器突出,并下垂到膝关节。暴露于外界的胎衣很快发生腐败,敞发种恶臭的气味,并且呈现污秽的暗褐色。母麝则表现为体温上升,鼻镜干燥,精神沉郁,垂耳,拒食或食欲减弱,反刍减弱甚至停止,泌乳活动大大降低,有的母麝不愿对娩出的仔麝哺乳。

发现母麝产后5小时内胎衣不下时,应及早采取措施。保守疗法为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以加强动物子宫收缩,促进胎衣娩出。母麝皮下注射量为5个单位。同时内服硫酸钠或硫酸镁-克,或静脉注射15%氯化钠溶液-毫升。在母麝分娩过程中,胎儿脐带是自行断裂的,但胎衣脐带的断端有时会封闭起来,胎盘的血液不能排除,休积膨人.更造成胎衣排出困难,在此情况下,如果剪断胎衣脐带断端血管,是积聚于胎盘的血液迅速流出,有助于胎衣的排出。此法可作为辅助疗法的一种手段。

(六)子宫脱垂

胎儿过大,娩出时困难而需要施行助产,人工助产时拉力过猛,可发生子宫脱垂。另外,妊娠麝饲养不良,运动不足,母麝瘦弱,经产老龄母麝及胎水过多等,由于子宫弛缓,均可发生本病。

子宫套叠,从外表不易发现。母麝表现不安,努责,举尾,有轻度腹痛现象。检查可发现子宫角套叠于子宫、子宫颈或阴道内。子宫完全脱出,娩后母麝阴门部堆积鲜红色肉状物。表现不安,频频努责。

子宫套叠,,必须立即整复。手消毒涂油后,伸人阴道及子宫内,轻轻向前推压套叠部分,必要时将并拢的手指伸人套叠部的凹陷处,左右摇动向前推进,常可使其复原。有时用生理盐水灌注子宫,借水的压力,可使子宫角复原。

子宫完全脱出时的整复办法是: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脱出子宫,并用1%-2%明矾溶液再洗1次,然后涂上碘甘油。子宫粘膜上有创口时应缝合。此后助手用大毛巾或塑料布将子宫兜起,与阴门同高。术者用纱布包住拳头,顶住子宫角的末端。趁母麝不努责时,小心向阴道内送人。也可从子宫角基部开始,用两手从阴门两侧一部分一部分向阴道内推送。换手时,助手应压住已推入的部分。当子宫已送入阴道后,必须用手把它推到腹腔,使之复位。整复后向子宫内投人抗生素,必要时肌注子宫收缩剂并对阴门缝合,以防止其重新脱出。

(七)于宫内膜炎

圈舍泥泞,污秽不洁,产后母麝卧地时阴道进人异物被感染;通常在配种、分娩及难产助产时,由于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的侵入而感染。此外,阴道炎、子宫脱垂、胎衣不下及布氏杆菌病等,都可继发子宫内膜炎。

(1)急性子宫内膜炎母麝体温增高,食欲减退,日渐消瘦,有时出现弓腰、努责及排尿姿势,从生殖道流出较多的混浊带有絮状物的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

(2)慢性子宫内膜炎发情周期不正常,不发情、发情微弱或屡配不妊,母麝躺下时,排出较多的污白色或混有脓汁的分泌物。

改善饲养管理,加强运动和放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促进生殖器机能恢复。

急性,慢性粘液性病例,通常用1%温盐水反复冲洗子官,内全排出液透明为止;然后经直肠按摩子宫并经胶管排净冲洗的液体。最后向子宫内注人溶于20-30毫升生理盐水的青霉素及链霉素各50万单位。每日冲洗1次,连续2-4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病情持久的慢性病例,可用3%-5%高渗盐水冲洗子宫,然后再按前法冲洗。也可用3%双氧水冲洗,经过1-1.5小时后,再用1%盐水冲洗干净,再注人抗生素。以上两法一般只用l次,必要时可用2次。

注人药液冲洗之后,可向子宫内注人溶于20毫升生理盐水的青霉素及链霉素各50万单位。并用青霉素万单位、链霉素万单位肌内注射,1日2次,可连用数日。

(八)食道梗塞

麝的食道梗塞是由于饲料堵塞于食道而导致吞咽障碍的疾病。本病多发于公麝。

麝因饥饿争食,仓促吞食大块坚硬的饲料或误食异物如煤灰渣、毛团等而发病。

麝的食道梗塞通常是急速发件的,于采食过程中突然出现症状。采食停止,骚动不安,摇头,咳嗽,频频作呕吐动作,表现为腹肌强烈收缩,伸颈和张口(但无呕吐物),从口腔内越来越多地流出带有泡沫的唾液。

由于食道梗塞,暖气困难,继发瘤胃腻胀,横隔膜前移,胸腔容积减少,引起肺活量下降,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的,食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与坏死。最后死于窒息和食道穿孔所引起的胸腔感染。

颈部食道梗塞,触诊食道,可摸到梗塞部,并有疼痛反应;胸部食道梗塞,因梗塞部上方食道积满唾液,触压有轻微波动感。食道探诊时,胃管插至梗塞部有抵抗感觉,推进困难,病麝表现剧烈疼痛。

排除食道内的饲料或异物为主要目的。梗塞物如在咽喉食道,在保定后开张麝的口腔即可发现;梗塞物如在颈部食道时,于左侧颈沟常可发现膨大梗塞物。将患麝保定后,从口腔灌人加有鸡蛋白的植物油-毫升,以保持食道内润滑状态,并可灌人3%-5%普鲁卡因20-25毫升,以防止食道痉挛,然后沿左颈沟皮肤将梗塞物缓慢地向口腔方向推动,再从口内将梗塞物取出。如取出困难,可用胶管通人食道内向下慢慢压挤,并同时用手在颈外轻轻协助动作,将梗塞物推入胃内。

在梗塞物查明为块根一类饲料时,于梗塞部位施加热敷或按摩,以使饲料慢慢地软化并易于后移,达到消除梗塞病状的目的。或皮下注射3%毛果芸香碱,成年麝可用3毫升,不久即见动物流涎或轻微咳嗽,甚至出现吞咽动作。由于大量的唾液吞咽后能增加食道的滑润度,以及食道的蠕动增加,1-2小时内能自行解除梗塞现象而康复。以上疗法无效时,可切开食道,取出梗塞物。

(九)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是麝的常见疾病。主要为瘤胃充满异常多的饲料后,瘤胃的容积急剧增大,胃壁扩展而紧张,失去其固有的生理蠕动机能,陷于麻痹状态,引起饲料停滞的疾病。

主要原因是饲料吃得过多,特别是粗纤维多、体积大而不好消化的饲料。麝喜欢青割大豆,有的麝场曾有麝贪食异常多量的青割大豆后而发本症。此外,采食容易膨胀的大豆后又大量地饮水,饥饿后过量的喂饲,吃干饲料后饮水不足,饲料变换急剧等,也是瘤胃积食的原因。有时前胃迟缓,瓣胃阻塞,真胃移位等,也可继发瘤胃积食。

本病发生于大量采食后不久,病麝腹部容积显著增大,左侧欣窝充满,甚至突出,屡作伸腰姿势,头频频后顾或呆然凝立,自动地把前体放在高处。精神沉郁,暖气,反当明显减少以至停止。鼻镜干燥,病麝低头,垂耳。不注意周围事物。呼吸困难,疾速而浅表,目光迟钝,眼球凸出,粘膜发给,脉搏增数,体温一般正常。

触诊瘤胃坚实,按压后留痕,恢复较慢。叩诊瘤胃时,呈浊音;但若产生气体时,上方发鼓音。听诊瘤胃时,蠕动音初期强盛,以后逐渐减弱或消失。食欲减退或完全不吃,有时发生恶臭的暖气,呕吐及不安。

本病症状特别明显,故易于诊断。采食大量饲料后发病,腹部膨大,尤其是左侧明显。触诊瘤胃坚实,叩诊呈浊音。临床上本病须与瘤胃朦胀作鉴别诊断。瘤胃撇胀触诊时胃壁紧张且有弹性,不留压痕;瘤胃积食则相反,胃部坚实而少弹性,压痕经久不去。叩诊瘤胃滕胀呈鼓音;瘤胃积食呈浊音。瘤胃穿刺时瘤胃膨胀能放出很多的气体,腹围显著缩小,瘤胃积食则不能放出多少气体,且常常排出泡沫性液体,腹围变化也不显著。

在病初1-2天可采用饥饿疗法,但必须经常给予少量的饮水,每天不得少于6-8次(如瘤胃已产生大量气体,则要限制饮水)。病麝恢复后数日内,亦不要给予粗硬的饲料,可喂给少量的青绿多汁饲料,然后逐渐恢复正常的饲养。

在实行上述措施的同时,还可内服促进瘤胃运动的药物。如内服硫酸钠50-克,酒石酸锑钾0.2-2克,溶解于-毫升水中,1次内服(病麝全身衰弱及有胃肠炎时,禁用酒石酸锑钾);也可用流动石蜡克,温水毫升,1次内服;或用鱼石脂5克,96%酒精20毫升,人工盐克,1次内服;或用毒扁豆碱1-20毫克溶于20毫升蒸馏水内,皮下注射;或用毛果芸香碱10-50毫克溶于20毫升蒸馏水内皮下注射;或用黎芦素1-5毫克溶于5-10毫升酒精中,皮下注射。以上药物都可使消化道分泌物增加,促进瘤胃蠕动,但妊娠母麝应禁忌使用;心脏衰弱或肺淤血时,不要用毛果芸香碱;若并发瘤胃膨胀时,则禁忌用毒扁豆碱。静脉注射10%氯化钠溶液50-毫升,治疗瘤胃积食也有很好的效果。心脏衰弱时,可皮下注射樟脑油或咖啡因等强心剂。若上述疗法无效而病麝病情逐渐恶化时,可施行瘤胃切开术,取出瘤胃内的积食。

(十)急性瘤胃膨胀

瘤胃腻胀是麝采食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引起瘤胃急剧朦胀的疾病。

【病因]本病发生原因是由于一时采食大量易于发酵的饲料,瘤胃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排气发生障碍所致。本病常见于经过较长时间的干草期或长期饲料不足之后,突然喂以大量青草、豆科植物、薯藤、豆饼,或多汁块根饲料如甜菜、甘薯以及浸泡过久的黄豆或豆饼、豆腐渣后发生有时饲喂堆积发热的饲料也会发生。此外,在食道梗塞、瘤胃积食时,可继发本病。

本病多出现于进食数小时后,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明显症状为腹围急速增大,麝采食、反刍与暖气完全停止。

病麝弓背、举尾、烦躁不安。临床检查时见腹部膨大,尤以左腹为甚,左侧肷窝因瘤胃腻胀而突出,可视粘膜发纷,眼角膜充血,血管怒张,眼球凸出。触诊腹壁紧张并有弹性,以拳压不留痕迹。叩诊时瘤胃部呈现高朗的鼓音。听诊瘤胃蠕动,病初增强,以后逐渐减弱或完全停止。呼吸频率随病情的恶化而不断增加,每分钟可达60-次,常见张口伸舌,呈现喘气状态。听诊心脏,心搏频率明显增加,每分钟可达-次,两心音几乎不可分,呼吸音粗厉。一般体温正常或稍高。

急性瘤胃股胀的治疗原则在于迅速排除瘤胃内气体,制止胃内容物继续发酵产气,并恢复瘤胃的正常运动机能,必要时可服用强心剂以改善心脏机能状态。为了排除瘤胃内气体及制止气体继续发酵,在保定麝后采取前躯高位起立姿势。人工反复按摩瘤胃,以促进气体经口排出,同时给予鱼石脂6-8克或福尔马林6-8毫升,以温水调服。

当腹部显著膨大,呼吸高度困难的危急病例,应进行瘤胃穿刺,放出气体后可向瘤胃内注人制酵剂。一般用套管针(用粗大注射用针头代替亦可)于左肷部髋结节与最后肋骨的中点,距腰椎横突10-12厘米处,将针与皮肤垂直穿刺腹壁直达于瘤胃内,左手固定套管,右手拔出针芯,则气体即可排出。在放气时,切忌一气放完,应该间断放气,以免腹压突然下降而招致急性脑贫血,引起虚脱。放气完毕,注人制酵剂,要拔出套管针时,应事先插人针芯,并一手紧压腹壁,一手迅速拔针,以防胃内容物外滋造成腹膜感染。生理盐水或复方生理盐水0-0毫升,以维持体内水分及电解质的平衡。

在气体已大部分消除,心脏和呼吸机能障碍现象减轻后,为排除胃内积食,恢复瘤胃机能,可内服人工盐60-80克或硫酸钠克。

(十一)前胃退缓

前胃迟缓是麝的瘤胃、网胃和瓣胃运动机能减弱,导致消化紊乱的疾病。

主要是饲料配合不当与饲养失常所致。例如长期饲料单纯、精料过多与植物性纤维缺乏、运动不足,致使前胃蟠动伸缩逐渐减弱。一旦改变饲料种类,更能加剧迟缓症状。圈养麝发生本病较放牧的为多。

前胃迟缓以慢性病例比较多见,并且常具顽固持久特征。患麝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逐渐消瘦,反当活动渐次减弱。有时出现异嗜和麝牙症状。瘤胃蠕动减弱和次数减少,触诊时感觉瘤胃下部较硬实,内有较多的内容物充斥;叩诊浊音;上部则往往充气,左欣隆起,叩诊鼓音。动物不断暖气。一般肠音减弱或沉寂。排粪次数减少常有便秘,粪便干并呈黑色,外被粘液。在并发胃肠炎时,可见下痢,排恶臭粪便。

本病治疗原则在于恢复前胃运动机能,消除胃内容物发酵腐败现象。最好是采用药物治疗和改善饲养二者并举的方法进行治疗

首先绝食2天,饮水不应限制,应用氯化钙、氯化钠和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碱)合剂治疗效果好。在静脉注射后20-30分钟即出现反应。90%病例脉搏减慢,心搏加强;注射后1-2小时呼吸出现显著的增强,变化最突出的是消化系统。注射后流涎增多,通常用药2或3次,前胃蠕动机能即能恢复,并且出现反刍和食欲。

氯化钙、氯化钠和安钠咖合剂用量为:氯化钙、氯化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40-60毫克,成年麝在每次注射时加人0.5克安钠咖。合剂仅供静脉注射,每日1次。

此外,可内服健胃药物如龙胆配、陈皮配和人工盐。在瘤胃内有多量硬固内容物时,可内服盐类泻剂硫酸钠-克;在有显著脸胀症状时,内服克辽林或来苏儿;并发胃炎时,宜结合使用抗菌素、磺胺制剂或呋喃类药物。

应用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治疗前胃迟缓有一定效果。这种药物作用于平滑肌并引起其收缩,兴奋副交感神经末梢,加强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运动,增加反当机能。试验表明,毛果芸香碱对加强瘤胃收缩最有效果的剂量为动物每千克体重0.5-0.6毫克。剂量低于每千克体重0.3毫克时不显效果,高于每千克体重1毫克时则发生中毒。2%的盐酸溶液注射于瓣胃内治疗本病有良好效果。成年麝注人量以毫升为宜。

在动物前胃机能有所改善后,特别注意防止一时投予大量粗硬饲料或精饲料。最好给予幼嫩的树叶、青草,以及由少量米糠、玉米粉或麦粉调成粥状的易消化饲料,其量由少至多,逐渐恢复至常量。精心的调养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十二)胃肠卡他

胃肠卡他是胃肠粘膜表层的炎症,胃肠的蠕动和分泌机能发生紊乱,引起消化不良,肠胃内容物发酵腐败和下痢为特征的疾病。

急性原发性胃肠卡他,多半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所引起的。又如饲喂的时间不定,次数不定,量也不定,饥饱不等。其他如牙齿疾病,咀嚼不齐全,也常发生胃肠卡他。

急性继发性胃肠卡他,一般是由于传染病和心、肝、肺以及前胃弛缓等疾病所引起。慢性胃肠卡他,多半是由急性转来的,但也有继发于某些慢性病,如慢性心、肺及肝的疾病等。也有由于结核病、蛔虫病等继发的。

本病初期表现为食欲减少,精神稍委靡,有时很快衰弱,迅即下痢。粪便为淡黄色或淡灰色,有时为暗色,内含絮状粘液及血液,酸臭或恶臭。

首先绝食1-2天,此时可多饮水,然后喂给少量容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饲料。药物治疗时可先给予泻剂,清除胃肠内容物,如硫酸钠50-克,鱼石脂3-5克,与温水0毫升混在一起,溶解后1次内服。或内服蓖麻油50-毫升。在胃肠内容物排泄以后,内服健胃药,如龙胆末5-10克,人工盐10-25克,温水毫升,混合溶解后1次内服,可连用数天。

一般地说不应早期应用止泻剂。但泻下严重,病麝又衰弱不堪的,可用磺胺脒4克,水杨酸苯酯(萨罗)2克,次硝酸铋5克,温水0毫升,混合后1次内服,每日l次,可连用数日。同时为了补液、增强心脏机能,可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毫升,20%安钠咖溶液5毫升。

(十三)胃肠炎

胃肠炎是麝广泛发生的疾病之一。在雨季及潮湿环境尤其多见。本病以胃肠道深层组织发生炎症为特征。

饲喂发霉、腐败、被泥土或其他异物污染的青干饲料,饮不洁水,喂饲不当如饲料突变、过食、饥饿等;继发性胃肠炎,最多见急性胃肠卡他、瘤胃积食、瘤胃腻胀等病的过程中。

麝的胃肠炎病程较短,通常经过急速。其病程短则2-3天,最长不超过5-7天。如不及时处理,常以死亡告终。临床症状为精神沉郁,鼻镜有时干燥,如胃炎显著,则肠鸣音减弱,可能发生便秘;如肠炎显著,则肠蠕动亢进,初期有暂时性便秘,而后开始腹泻,大便有多量粘液。后期,动物眼眶凹陷,腹围紧缩,继则起立困难,最后完全不能起立,反当停止。在患病初期多便秘,随着病情的发展,粪团除混有粘液外,并见血液、假膜以及坏死组织,味恶臭;后期转为下痢,排出稠状恶臭污秽色粪便,此时患麝完全拒食,但饮欲增加,精神极度疲惫。

(1)杀菌消炎这是胃肠炎的根本疗法,应贯彻整个病程,适用各种病型。

一般可内服痢特灵,用量为0.5-1克,每日2-3次;或内服黄连素,每次1-2克,每日3次,;或内服呋喃西林,每次0.5-1克,每日2-3次;或内服磺胺眯,每次1-1.5克,每日2-3次。大蒜50克捣碎呈泥状,加水毫升,每日1次内服,现用现配。

(2)缓泻常用药物是硫酸钠50-克,或人工盐或食盐-克,加克辽林或鱼石脂8-10克,温水0-0毫升,l次内服。对胃肠已经陷于弛缓的重剧病例,可用无刺激的油类泻剂,如液状石蜡-毫升,1次内服。

(3)止泻积滞的粪便已基本排除,粪的臭味不大而仍腹泻不止时,常内服0.1%高锰酸钾液-0毫升,每日1-2次;或用木炭末50-克,水-0毫升,制成悬浮液内服;或炒米粉适量,用开水冲成糊状内服;或揉酸蛋白10克,次硝酸秘5克,碳酸氢钠20克,淀粉浆毫升1次内服。

(十.)坏疽性肺炎

麝的坏疽性肺炎又称肺坏疽或腐败性肺炎。是由腐败菌或异物侵害肺组织,致使肺组织发生腐败分解的疾病。

当大群饲养麝时,因抢食可能随饲料吃下异物如铁丝、钉、针等,造成瘤胃穿孔,并损伤心包及肺脏,使肺继发感染,遂引起化脓性肺炎或肺坏疽。

病麝体温高,并多呈弛张热型,鼻镜干燥,精神沉郁,两耳下垂,让人接近和触摸,食欲减少或废绝,暖气,反刍停止。呼吸频率明显加速,呼气和吸气时全身震动,呼出气有恶臭,常能听到唇音的呼吸音。脉搏增数微弱。病初流出鼻液为浆液性,色泽清亮,后转为褐色,污秽并带恶臭味,在鼻液数量较多时,病麝低头时鼻液即可从鼻孔自行流出。此种鼻液镜检时,其成分主要为大量坏死组织碎片及白血球,在用10%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并离心沉淀后,则可发现弹力纤维。听诊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和吹壶音及各种不同程度的击水音、沸水音、滴水音和拍水音。

要早期发现病麝,及时治疗。尽早使用大剂量青霉素,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用7-10天。成年麝起初为万-万单位,以后减为80万-万单位;也可结合注射磺胺啥吮、磺胺二甲基嗜喧等制剂,用量为每千克体重0.1克。如因异物进人气管时,初期可皮下注射硝酸毛果芸香碱0.05-0.1克,注射时使头部放低,由于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可促使异物排出。如因水剂投药操作不当,药液已进人气管时,可立即把头放低,使病麝借助咳嗽的力量,将药液咯出。为防止自体中毒,可静脉注射樟脑酒精液或水杨酸钠-乌洛托品-安钠咖液等。为防止渗出,可静脉注射钙制剂。对症疗法给予强心剂和兴奋呼吸机能药物。此外,每日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0-0毫升l次。

(十五)创伤性心包炎

由于饲料内混有铁钉、发夹、别针、铁丝以及其他尖锐金属物,麝在采食时将异物随饲料食人,通过胃壁刺人心包而发病。

异物在未刺人心包,仅损伤第二胃胃壁时,即见察精神沉郁,起伏运步谨慎,在采食过程中常常突然停歇,呈痛苦表现,稍息后又复进食,但动作缓慢。异物刺达心包时,上述症状加重,病麝多不愿走动,时时弓背,避免急剧转弯或下坡运步,立起前躯,以减轻痛苦。麝低头垂耳,离群呆立或躺卧,精神愈来愈委靡不振。检查体位时,可发现肘头外展和肘部肌肉震颤。因心包渗出物不断增多,叩诊时心界明显扩大,听诊心音低沉微弱,可闻拍水音与摩擦音。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体温上升,脉搏频数,颈静脉怒张,前胸或胸腹下垂部皮下水肿,食欲完全废绝,呼吸困难,体表粘膜发组以至死亡。

对症治疗,效果不大。应早期确诊,手术治疗,可能得救。通常无治疗价值,可淘汰处理。

注意饲料的保管和放牧场的清洁卫生。精心检查饲料,喂前应经筛选,严防异物混人。可向瘤胃内投人棒状磁铁吸着金属异物,并定时用金属探测器检查,如胃内有金属异物时,取出磁铁,将其吸着的金属异物取下后,把磁铁再投人瘤胃内。

麝场卫生防疫措施

麝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保麝群健康和提高麝的生产能力。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抗病能力

麝场应根据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规律,精心配制饲料,使麝获得丰富的营养,保持健康的机体。

(二)注意饲料卫生

第一,严禁从疫区采购饲料。

第二,要防止饲料在采集、运输和保管中受到污染。粗饲料要保持干燥,防止受潮霉变。青饲料和青贮饲料要保证新鲜。

第三,饲料要经过加工调制,以提高消化率。子实类饲料要粉碎浸泡,块根饲料要切碎,秸秆类饲料要铡短或粉碎。夏季浸泡饲料不应超过4小时,以防酸败。

第四,饲料仓库要地势高燥,垛底加垫木,通风良好。做到防鼠、防蚁。

(三)保持水质清洁卫生

要保护水源不受污染。饮用水应保持清洁、透明、无味、无色、无病原微生物、无寄生虫及寄生虫卵。在雨天地下水位升高时,对井水、泉水等饮用水要进行消毒。夏季供水要充足,冬季应供温水。

(四)计划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就是给麝注射疫苗(病毒苗)和菌苗(细菌苗),使麝产生相应抗体,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在健康麝群中每年应定期进行。如为预防出血性败血症,接种巴氏杆菌菌苗;预防布氏杆菌病,接种布氏杆菌菌苗等。在调人调出时,可临时接种破伤风菌苗。对受传染病威胁的麝群,应及时接种相关疫(菌)苗。

(五)搞好环境卫生

饲养场要保持清洁卫生,麝室和运动场应每天清扫1次。饲养用具要固定使用,用后放在固定位置。各舍间不得串换使用,更不能拿到场外使用。清扫的粪便垃圾要堆放在下风方向,远离水源和麝舍,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做肥料。麝室和运动场要定期消毒。

(六)防止人员、动物带进病原

麝场生产区出人门口要设消毒槽和消毒室,进入人员要认真消毒。饲养人员上班要穿工作服和工作鞋。不允许把工作服和工作鞋穿回家或不穿工作服进人饲养场。严禁饲养人员在家饲养家畜和家禽,同时防止狗、猫等动物进人饲养场。对新引进的种麝,必须隔离观察30-45天,无病的方可混群。

更多养殖技术尽在







































北京中科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让国庆不白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jix.com/csssszl/109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