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病案杂志,作者为江惠婷申放,仅供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目的。
前言
本文探讨腔隙综合征的ICD-10编码。通过复习医学文献,对腔隙综合征的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的学习、鉴别,按国际疾病分类原则进行ICD-10编码。对腔隙综合征的创伤性与非创伤性的区别有了进一步认识,并给予对应的ICD编码。编码员应阅读病案,提高医学知识和国际疾病分类专业技能,是准确进行编码的关键。
一、病案资料
患者男性,22岁,被印刷机器压榨右前臂、右手,受压时间约1小时余,致右前臂、右手肿痛、活动受限。当时无昏迷、无呕吐、无发热恶寒,门诊拟诊“右前臂、右手压榨伤并骨筋膜腔隙综合征”收住院。
入院体检:T:37.2℃,P:84次/分,R:20次/分,BP:/82mmHg,神志清,表情自如,发育正常,自动体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端正,眼睑无浮肿。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脊柱四肢无畸形,病理反射未引出。右前臂至右手高度肿实,可见散在瘀斑及多发皮肤碾压痕迹,前臂及右手广泛压痛明显,右肘、腕及诸指主被动活动受阻,骨干力好,右手被动牵拉痛明显,右桡动脉搏动不明显,右手肤温较对侧明显降低,血运欠佳,末端甲床充盈欠佳,浅感觉减退。X线检查:右肱骨、右肘、右前臂及右手诸骨未见明显骨折及脱位。B超检查:右侧正中神经于前臂段所见,符合神经卡压症改变;右前臂指伸肌肉损伤。肌电图检查:右侧前臂段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重度损伤。经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出院诊断:(1)右前臂、右手压榨伤并骨筋膜腔隙综合征;(2)右前臂段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重度损伤。
二、ICD-10编码学习与鉴别
2.1分别以主导词“综合征”和“腔隙”在ICD-10卷三中查找,查到“腔隙综合征”NECI67.9G46.7*和“创伤性腔隙综合征”T79.6。对照ICD-10卷一,I67.9分类为“脑血管病,未特指”,G46.7分类为“其他腔隙综合征(I60-I67)”,还有G46.5“单纯运动性腔隙综合征”及G46.6“单纯感觉性腔隙综合征”。T79.6分类为“创伤性肌肉缺血”,其中包括“腔隙综合征”和“福尔克曼缺血性挛缩”,不包括“胫前综合征(M76.8)”[1]。
2.2查阅医学文献
(1)腔隙(lacuna)一词由Durand-Fardl()首先提出,当时是指血管周围间隙;20世纪初Mari,Frrand及Cutola都对腔隙性病变做了深入的病理学研究,自年当代著名神经病理学家Fishr对腔隙性梗死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全面系统的对照性深入研究,提出了21种腔隙梗死综合征,才确立了腔隙性病变的概念。Fishr认为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是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在病理解剖时最常见的病变,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所致微小动脉透明变性(hyalinosis),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是深穿支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液化而形成的腔隙[2]。阅读病案,本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诊断与I67.9G46.7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不相符合。
(2)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简称OCS)是肢体外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OCS是由于肢体被重物挤压,肢体血管受损、局部血肿、血管痉挛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组织供血不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间隔区组织肿胀,压力增高,进一步阻断室内血运,使肌肉和神经缺血。如果压力不能及时解除,肌肉、神经可发生进行性坏死,严重者可引发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3]。
(3)创伤性腔隙综合征(白癜风的病因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