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1岁多了,可是他经常流口水,现在已有8颗牙了,之前长牙时会流口水,可是不长牙怎么也老是流口水?宝宝经常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孙子3岁多了,现在还要么要流口水,出门时常得带张小手帕给他擦,孩子的下巴也经常被口水弄得红红的。孩子这么大了还流口水正常吗?应该怎么办?
肖小儿国医馆高级推拿医师石磊?为家长们详析该种小儿病证
儿科名家肖量(肖小儿)学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拜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内小儿推拿名家廖品东教授,学习小儿推拿;后又跟随肖量(肖小儿)老师学习儿科常见病的辩证以及肖小儿独家推拿手法。从师以来潜心研究小儿推拿手法与辨证取穴;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小儿推拿经验。以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厌食、便秘、发热、咳嗽、腹泻、遗尿等常见病为特长,疗效显著。
宝宝流口水有以下几种原因一种是长牙:唾液腺分泌增加,就会不断流口水,这是正常现象。第二种是腮腺损伤:家长或者亲戚朋友,对宝宝亲昵,喜欢捏宝宝的脸蛋,压迫腮腺就会流口水。第三种是口腔溃疡:因为口腔黏膜溃疡面使得唾液增加,宝宝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反应,口水就会流出来。
现代医学还认为,小儿流涎是唾液增多的症状,另外,小儿咽喉炎症、神经系统疾病、某些药物反应也可引起“馋涎不止”。
中医对“流涎”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就有“脾在液为涎”的记载,“涎”就是我们俗称的口水,意思是说流涎主要是脾的问题。
?小儿脾胃有热,火热会导致口水较多,不能自控,甚至口角糜烂;小儿脾胃虚寒,气虚不能收摄其津液,以致口水清稀不止,大便溏薄,面白唇淡。
如因长牙或口舌生疮而流涎,则不属于病态,不在此讨论之例。
大多父母都不会太在意宝宝流口水,以为宝宝长大后,流口水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甚至不会再有。如果宝宝的牙齿都长出来了,流口水还是很严重,那么有可能是宝宝脾胃出问题的缘故。
宝宝脾胃虚弱是常见的一种情况,脾胃虚弱会影响到营养的吸收,进而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成长。我们该如何改善宝宝脾胃虚弱的情况来解决小儿流涎呢?
“除了内服中药、食疗、推拿、敷贴、小儿药浴,还可以采用小儿艾灸疗法来调理脾胃,结合几种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才能直达病所,病征才会有较大的改善。”肖小儿国医馆中医医生石磊介绍说。
传统的艾灸多采用灸条是很容易引起烫伤的,也不太适合于孩子的治疗。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肖小儿国医馆小儿艾灸,多经比对,采用适宜小儿的艾灸产品,在传统艾灸基础上经过改良,更方便,更安全。灸涌泉穴
肖小儿艾灸疗法是采用新型艾灸方式,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熨和贴敷,每次灸约10分钟,温度也是稍微高于小儿体温,灸起来会觉得温温热,孩子也不会感觉到太烫,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娇嫩的肌肤,这也是新型艾灸法与传统艾灸法的最大区别。本病治疗以健脾益气,燥湿和胃,补肾摄涎为主。
凡小孩在1岁以上,口水不自主地从口角一侧或二侧同时流下,轻者只在睡眠中出现,清醒即止;重者昼夜不停。清利湿热,健脾和胃地仓、颊车、合谷,足三里,涌泉,承浆,三阴交胃热加内庭;脾胃虚寒加脾俞,中脘;口内炎症加少商;脑炎后遗症及痴呆的流涎加内府、廉泉艾条温和灸,生穴灸5~10分钟,每日1次。6日为一个疗程。
采用药物敷灸有较好疗效。天南星敷灸方法:天南星克,碾碎用一干净容器盛装,白醋25~50毫升,慢慢倒入盛装天南星容器内,充分和匀,再将配制好的天南星装入一干净广口瓶内,瓶口拧紧待用,每日晨起取用蚕豆大小两团,分别敷于两涌泉穴,然后用约3厘米X3厘米胶布固定,穿好鞋袜,晚上睡觉前撕开胶布,去掉药物,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艾灸可以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防病保健、增强体质,是中医外治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虚寒湿与脾胃虚寒等症,尤其可以有效调理孩子因过食生冷寒凉或输液等情况造成的虚寒体质。
小儿艾灸四大作用:1、改善呼吸系统,增强免疫力,治疗并预防孩子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2、改善消化系统,调理脾胃,帮助孩子消化吸收,减少积食,促进生长发育。3、改善排便习惯,调理肠道,有效防治孩子便秘和腹泻的情况。4、对循环系统影响,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孩子记忆、改善孩子睡眠质量。小儿艾灸适宜哪些人群?适应人群:2岁-14岁的小朋友适应症:
小儿常见虚寒病症,如咳嗽、遗尿、反复感冒、手脚冷、腹泻、多汗、寒疝腹痛、慢性腹泻、呕吐、腹泻、腹痛腹胀、感冒、慢性胃肠病、脾胃虚弱、小儿积滞等。禁忌:湿热症、有皮肤创伤或者是体内有积食的小朋友,中医医生一般不建议进行艾灸,会建议改用小儿推拿与中药进行治疗。
(编辑:杨辉)
亲,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肖小儿国医馆的中医知识和文化,掌握小儿护理和喂养的正确观念与方法,请拨打中医儿童保健部电话—。
中医理论养育小儿,以治未病防病为主,中药与推拿食疗相结合,以期达到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